精准学习的科技基础:四合一精准战争体系
要实现一次搞定,就需要高度的精准。
最重要的不是打了多少枪,而是打中多少环。
而要实现高度精准,就需要高科技的战争体系。
在上个世纪,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坐拥地球最强的火力,狂轰滥炸,然而并没能达成战争目的,反而自己都消耗不起了。
例如在朝鲜战争,美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火力投放,自身都库存告急,除非全面动员,否则按照这种强度,打不下去了。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进行了地毯式轰炸,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自己陷入了泥潭战争,国力衰退,在全球面对苏联,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放手。
今天的应试学习,跟当年美军类似,采用的就是狂轰滥炸路线,指望通过反复刷题,地毯式轰炸取胜。
当然,其实你的水平,远远不如当初的美军。
但就连美军都支撑不起,何况你呢?
最终大多数同学,打光了自己最宝贵的库存(时间),连压箱底的军火(睡眠时间)都压榨出来了,然而并没有多少用。
陷入应试战争泥潭。
痛定思痛,美军开始了军事革命,用信息化精准战争路线,代替了传统工业时代的无差别蛮力攻击路线。
体现这种革命成果的经典,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 42天结束战斗
- 美国为首联军死亡378人,伊拉克军队死亡25000人
- 美国为首联军受伤1000人,伊拉克军队受伤75000人
速战速决,伤亡轻微,美军一扫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阴影,开始军事制霸全球。
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开启了精准打击模式。
在开战,美军电子战飞机压制伊拉克雷达,用隐形战机摧毁了伊拉克防空指挥中心,打击伊拉克指挥节点。
然后,对于伊拉克的各种雷达,美军开始扫描模式,一旦侦查到雷达的电磁波,就开始精准反击,例如使用反辐射导弹,顺着电磁波信号摧毁雷达。
这样伊拉克的雷达要么被摧毁,要么不敢开机,情报体系被完全压制。
伊拉克的战机虽然还在,但失去了指挥联络、侦查信息,也就很难构成威胁。
美军实现了吊打。
这种基于高科技代差的精准战争,打起来非常爽,一次搞定,但支持它的精准战争体系,却是高投入、高科技、高门槛的。
为了支持这样的战争,需要4合1的高科技信息体系:
- 侦查科技
- 指挥科技
- 作战科技
- 通讯协作科技
1)侦查科技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启用了高分辨率军用卫星、电子侦察机、夜视器材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侦查设备,从而高效的收集各种情报。
例如夜视器材,让美军可以在夜间看到敌军;电子侦察机可以侦查伊拉克雷达信号,定位雷达来源。
这些为精准打击提供了信息基础。
在后期的地面战争中,伊拉克布重兵准备迎战美军进攻,但在部分沙漠地带,并没有重点防守。
因为这些沙漠都是无人区,条件恶劣,伊拉克人自己都没法穿越,认为美军更不可能通过这一区域。
然而萨达姆没有想到的是,美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已经可以实现精准到米级别的定位。加上各种侦查情报来源的地图数据,例如军用卫星的地图扫描。美军成功的穿越了死亡沙漠地带,对伊拉克打了个措手不及。
2)指挥科技
在指挥科技中,至关重要是战场信息综合仪表盘,也就是能够综合各个渠道的侦查信息,自身作战状况,在指挥中心综合显示,让指挥者能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这种综合仪表盘,通常是基于高精准的地图,在地图上能够显示各种动态,包括敌情、自身作战状况。
在今天的战争中,指挥很多时候是在预警机里面进行。因为要汇总大量的数据,搜集情报,然后作出判断。在后方太慢,前线指挥就往往放到预警机里面。
我们看预警机里面的照片,很多时候给人感觉就像打游戏。有几台电脑,然后每台电脑上都有精准的地图,还有相关的数据。这就像玩战略游戏。
3)作战科技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了精确制导导弹、反辐射导弹之类的作战科技,可以精准的命中目标。
从此前的狂轰滥炸模式,华丽转身为精准打击。
4)通讯协作科技
上面的3种科技元素,分散在不同的功能单元,例如侦查信息可能源于卫星、电子侦察机;作战导弹在轰炸机、巡洋舰上;指挥中心在预警机、航空母舰上,如何有效的把它们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呢?
这就需要通讯协作的科技。战机稍纵即逝,信息要及时传达到相关单元,能够统合达成作战目标。
这样最终,侦查、指挥、作战、通讯协作共同构成精准作战的四合一体系。
精准学习的科技革命:打赢信息化学习战争
1991年的海湾战争,开启了信息化时代的精准战争军事革命,引起了中国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陆军大规模战争模式,在精准信息化战争面前,遭遇严重挑战。
1993年,中国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
2004年,中国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目标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2015年,中国国防军事策略更加精炼:「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
越来越明确。
在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阅兵,中国展出了一系列的信息化科技装备(例如DF-17高超音速导弹、无人侦察机),各种相关部队也登场(例如雷达部队)。
2020年,北斗三号工程组网完成,中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定位能力。
可以说,这意味着从1993年开始,中国军事信息化革命、精准战争体系的标志性完成。中国在东亚区域,已经具备了对美军的精准战争优势。
从1993年到2020年,27年。
在2015年「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说:
坚持灵活机动、自主作战的原则,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
注意这几个词:「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
白皮书中还有一句话:
推动战争动员以人力动员为主向以科技动员为主转变。
研读这份白皮书,也是希望你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以及前进的方式。
今天看上去你很努力,甚至觉都没睡好在刷题,但是你的高考战争动员,还是人力动员,缺乏科技加成。
从2014年到现在,我用了6年的时间,来研发知识森林学习软件,从而让你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学习之战。
知识森林学习系统:精准学习的4合1战争体系
前面谈到,要支持精准战争,需要有侦查、指挥、作战、通讯协作的4合1高科技战争体系。
知识森林学习系统,就是为你在学习领域,提供这样的精准战争体系。
它也包含4大元素:
- 侦查科技
- 指挥科技
- 作战科技
- 通讯协作科技
前面谈到,有一年春节,我帮助表妹补习数学。最早产生开发这套系统的构想,就是因为那次数学补习。
表妹的问题,要系统化的改变,就需要补整体的知识体系。
然而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那时候春节也快结束了,我就跟表妹解释了知识体系的概念,然后让她接下来做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把数学的知识点,从初中开始就梳理出来,梳理成一个大的体系。什么是更基础的知识点,如何一步步产生后期的知识点。
有了这个全局的体系图,她做题就要看,自己目前错误都在什么地方,先从基础的补起。
那时候我意识到,我们缺乏一个工具。
最好是有一个学习工具,可以直接在工具里创造知识点、创建案例(题目)、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创建好了,自动的就可以基于这些产生知识体系图谱。我们可以浏览知识,看它相关有什么知识。
还有,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打标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标签。例如熟练掌握显示为绿色,有待提升显示为黄色,问题严重显示为红色,这样从知识体系图上,就能直观的看到当前自己的掌握度。
同时,这个工具应该支持协同的知识体系建构。例如我可以先创建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建立关联,给我表妹起个头,让她看到应该怎么做,基于我的工作继续下去。然后我哪怕是在网上,也就可以直接看到她的后续工作,可以评论、可以加一些内容等等。
如果有了这个工具,最好学生从一开始上学,每上一课,就梳理自己的知识,加入到体系中,这样一步一步跟着课程,知识就很清楚,可以掌控全局。而且因为是从一开始就自己建构的,学习效果就牢固。
而且可以看到自己的知识成长过程,有成就感。
然而,并没有。
结果现状是,别的不说,学生学习连个自己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全局感。就像打游戏,地图都没开就造兵打仗。
我花了很多时间寻找这样的工具,然而貌似并没有。
于是我考虑,要不要自己做一个。
难度貌似挺大,连参考的都基本上找不到,需要自己设计。
这个考虑就考虑了几年。
其实上面最初我的考虑,就已经包含几个方面的要素了:
1)作战
可以直接在工具里创造知识点、创建案例(题目)、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打标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标签。例如熟练掌握显示为绿色,有待提升显示为黄色,问题严重显示为红色。
2)侦查
自动的就可以基于这些产生知识体系图谱。我们可以浏览知识,看它相关有什么知识。
3)指挥
有知识掌握度的全局地图,可以直观的看到当前自己的掌握度态势,从而做出改进决策。
4)通讯协作
这个工具应该支持协同的知识体系建构。例如我可以先创建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建立关联,给我表妹起个头,让她看到应该怎么做,基于我的工作继续下去。然后我哪怕是在网上,也就可以直接看到她的后续工作,可以评论、可以加一些内容等等。
最后,我决定自己开发。这就导致了知识森林学习软件的诞生。
知识森林学习系统:侦查科技革命
对于精准战争体系而言,最基础的科技并不是作战,而是侦查。
道理很简单,要实现精准,首先你要能够准确的「看到」。而这就是侦查科技的功能。
人类历史上很多科技突破,都是侦查能力的突破。
例如,以前我们是看不到人体内部骨骼的。X光的发现,让我们能够对人体内部进行可视化侦查,从而推动了医疗的变革。
再比如雷达让我们可以在更远的地方,看见本来看不到的敌情,从而引发了军事科技的革命。
从这个角度反思今天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知识体系至关重要,但是因为难以「看到」,导致我们就像在X光发明之前的医疗状态,往往是一摸黑。
对于学神级别的人来说,他们常常自带了无形的知识体系建设能力,在头脑当中就可以有效建立起强大的知识体系。然而大多数人却没有这样的一种能力,而且因为没法看见,甚至连学都没法学。
因此知识森林最基础的科技,是「让知识体系看得见摸得着」。
在知识森林中,你可以直观的看到知识体系地图,这当中包括:
- 知识点
- 知识之间的关系(线条)
- 知识体系演化脉络(粗线)
- 知识掌握度状况(不同颜色)
- 疑难知识与题目案例(问号图标表示)
- 错误知识与题目案例(叉号图标表示)
图示:疑难与错误
这项核心科技说起来简单,你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它是多么的革命性和颠覆性。
举个例子,如果今天开车,把前面玻璃都给蒙上,你还能开吗?
你看不到了,你的光学侦查科技失效了。
但从知识体系建构的角度,你很大程度就是蒙着眼睛学习。
只是你摸黑习惯了,反而觉得黑暗才是正常的。
知识森林学习系统:作战科技革命
学习中的作战,从知识体系建构的角度,就是前面谈到的通透学习3步流程:
- 寻宝(识别创建知识点)
- 连线(梳理知识关系脉络)
- 占领(评估改进掌握度)
在知识森林软件中,提供了对这3个步骤完整的支持。
而且,实现了跟教科书和高考真题的高度整合。
你可以直接标记教科书中的内容,创建知识点(在创建的时候,可以对教科书相关内容进行AI文字识别,这样自动的产生知识点内容)。
这样,你一边浏览教科书,一边建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
同样的,你可以选择高考真题的相关内容,创建生成题目案例,链接到知识点。
这样,知识森林学习软件,实现了知识体系建设作战的高度数字化。
知识森林学习系统:指挥科技革命
我研究战争统帅,发现他们在作战指挥时,非常关注全局地图。
比如说林彪或者粟裕,解放军的顶级将领,他们打仗之前往往有一件事情,就是看地图,可能在一个地图上就要看上半天甚至一天。基于高度精准的全局地图研究接下来的战略决策规划。
联系到这一点,我们也能发现传统的熟练学习的关键问题。
传统学习模式,更关注单点和局部。比如某个知识点是怎么回事,一道题怎么解?然而却很少能够把握全局。最简单的,你根本没有整体的地图。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熟练学习路线,是仅仅把学习者当成一线的战士的。
然而你要真正把握学习,那就不仅仅是一线的战士,而且你还是统帅,要运筹帷幄。你要看到的是天下。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一个塔楼,一条路线。
因此知识森林,模拟了战略游戏的地图理念。
比如我把知识点真正形象化变成一个城堡,题目案例变成一个灯塔的形状。
对于知识体系的脉络线,进行了显示优化,你可以把主脉络变成更粗的线条,次要的脉络变得细一些。
这样最终看起来,在一张地图上就像是能看到一个交通网络。最粗的线条表示最主要的脉络,就像我们国家的核心高速公路线,次要的可能就是省级道路。
再加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占领度。那么在一张地图上,我们就能看到我们作战的全局。
在这样的全局地图上,很容易产生直观的洞察力。例如哪些区域掌握度薄弱,从而提供战略决策的支持。
知识森林学习系统:通讯协作科技革命
知识森林学习系统,在通讯协作上最大的革命,是它支持知识体系的分享和协同建构。
这一功能最直接的应用,就是作为老师,我会在教学项目中,建构一个知识体系,分享给同学,作为你学习的参考。
这样一来,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部分,可以参考我的知识体系,来分析差异所在。
如果对知识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老师开放的标准知识体系中讨论,这样大家就可以共同交流了。
因为你的知识体系默认是你自己才能访问的,因此其它同学无法和你互动。
但老师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因此大家可以非常精确的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讨论交流。
同样的,在教育项目中,也会建构一个标准的高考真题库。
这样你对特定的真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特定题目下面进行讨论分析。
而且因为参考学科知识体系和参考真题库是打通的,真题链接到相关的知识点,知识点链接到相关的真题。
因此你可以浏览标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查看它都关联到哪些真题。同样的,你可以从真题,跳转到相关知识点。
换句话说,通过这种协同分享机制,你就站在了一个标准的知识体系和真题库的肩上,并且可以加入其中的讨论、笔记交流等。
这样,你就从玩单机版游戏,变成了玩团队版游戏,作战效能有了革命性升级。
演示:知识森林精准学习体系
观看视频演示:知识森林精准学习体系。
如果上述链接无法打开观看,关注公众号「理科冠军」,回复「精准学习体系」获取视频。
未来时速:精准、全面、及时、洞察、协作
前面讨论了知识森林学习系统,作为4合1精准战争体系的核心科技:
- 侦查(知识体系可视化)
- 指挥(全局精准知识地图)
- 作战(寻宝连线占领一体化、教科书与真题打通)
- 通讯协作(参考知识体系与真题库分享交流、协同建构)
1997年,比尔盖茨写了本书《未来时速》。
在书中,他展望了信息化革命对企业运作的影响,强调「数字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这本二十年多前的书,一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高度的洞察力。
比尔盖茨说:
数字神经系统,由数字过程组成。
这些过程使得一家企业能迅速感知其环境并作出反应、察觉竞争者的挑战和客户的需求、然后组织即时的反应。
数字神经系统需要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它与仅有计算机组成的网络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提供了精准、及时和丰富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带来的可能的洞察力和协作能力。
注意这段话:
它提供了精准、及时和丰富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带来的可能的洞察力和协作能力。
反思我们今天的学习:
- 你是否有精准、及时和丰富的信息?
- 你是否有信息带来的可能的洞察力和协作能力?
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我们今天的学习,是高度落后的。
基本的信息都缺乏,简直是活在大清。
举个例子,我随便问几个问题:
- 在过去的一章,有多少知识点
- 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出来的
- 这些知识点,你的掌握度如何
你会发现,你很难回答出来,缺乏基本的调研分析和数据。
而基于知识森林系统的精准学习,回答这些问题就变得轻而易举。
比如你可以对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统计。看到有多少知识点,而且可以看到掌握度状况的饼图。
科技致胜:从人力动员转向科技动员
海湾战争,点了精准战争科技树的美军,42天战胜了伊拉克,一次搞定。
今天你的学习呢?
你要学习美军,点信息化革命精准战争的科技树,从地毯式轰炸反复拉锯的学习模式,变成精准打击一次搞定。
你要学习解放军过去20多年的军事革命,打赢信息化学习之战。
坚持灵活机动、自主作战的原则,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
品味中国国防白皮书这句话:
推动战争动员以人力动员为主向以科技动员为主转变。
你必须摒弃传统的人力动员模式,转向科技动员,点科技树爆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