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四章:拥抱通透学习

技能与智能

有两种类型的能力:技能与智能。

衡量技能的核心标准,是熟练度;衡量智能的核心标准,是洞察力。

搬砖是一种典型的技能。技能的提升通常比较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熟练度上去,你的效果也就会上去。所以对于技能提升,努力常常容易看到直接的、明显的效果。

而智能这个东西,努力和能力提升的关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所谓的智能,它的基础是对规律的把握、问题的分析判断、策略的制定、高质量的决策。一个人是否有高度的洞察力,看透事物的本质,能做出高质量的判断和决策,决定了它的智能水平。

例如人际关系能力,我们需要知道面对什么人,他是什么状态,现在他想要什么,讲什么做什么会激发对方的兴趣,能让人舒服。这些背后需要对人性的了解、对心理的阅读、对需求的把握、沟通的策略等等。不是每天都跟人打交道,就能自然的更上一层楼。所以很多人跟人打交道一辈子,水平还是非常低。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是基于技能之上的。例如要有出色的人际关系,至少你讲话发音要能让人听懂把。讲话发音是技能驱动的,通常熟练度上去就OK了。

情商是智慧

关于情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情商,是指「情绪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对情绪的洞察力和影响力。

而广义的情商,则是对人的洞察力和影响力。

情绪是人的一部分,广义情商包含了狭义情商。

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情商都是以洞察力为基础,是智能。

然而,传统的工厂型教育体系,更擅长的是刷熟练度,提升技能,而不善于发展智慧。老师、学校普遍的策略就是「多背、多做题、熟练掌握」,而非「深入思考、探索本质、把握规律、举一反三」。

由此培养出来的人,也普遍的更擅长刷技能,而非长智慧。

熟练路线 vs 通透路线

对技能和智能发展,在学习上有不同的方式:

  • 技能发展=>熟练路线:追求熟练的应用
  • 智能发展=>通透路线:追求通透的理解

大多数人,本能的走熟练路线。这一点,在学校就很明显。

老师经常说「这些题目你们要反复做,一定要熟练会用。」

然而到底原理是什么呢?往往就不太关注了。

既然情商是一种智慧,那么在学习上,我们必须走上通透路线,才能实现情商大变革。

而通透路线,最终要实现知识体系的通透(融汇贯通)。

两种战术体系:反复刷题 vs 一次搞定

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然后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就像玩积木游戏。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越是理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强关联度高,环环相扣。

这样,学科自身就像是一个成型的积木大厦模型。

我们需要首先去拆解这个模型,分析它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有哪些基本元素,是如何一步一步组合更高的楼层的。

那么,拆解清楚了,我们再自己按照这个逻辑,把积木给搭起来。

如果别人怎么搭的都没搞清楚,自己搭建就有麻烦。

在现实中,因为模型巨大复杂,这个工作,是交互进行的。

我们拆解一部分,自己搭一部分,然后继续拆解、搭建。

例如听课,一方面是理解老师、教材的内容,一方面就是自己建立起内化的知识体系。

学习顶尖的人,他们拆的很透,搭的很牢。对于各个积木了如指掌,因此哪怕遇到新的模型(题目),也很快可以搭建或者拆解出来。

从这个角度,从积木游戏的角度,学习就像是:

  • 拆积木(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 搭积木(创建学科知识体系)
  • 稳积木(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这三个动作,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拆解都成问题,那么你就很难搭出来。哪怕是搭出来了,也不稳固,要在后续稳固上大量花时间,还有倒塌风险。

要建设高度通透的知识体系,就要循序渐进做好3个步骤。

而在应试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追求熟练度的学习,是反过来的。

在理解上大条、在建构上粗糙,导致知识严重碎片化。

这样一来,很难搞定知识和题目,巩固任务就特别繁重而低效,导致大量的补习、反复刷题。

因此就成了大头症。

尽管花费天量时间去巩固,然而并不能带来学习效果的本质改变。

因为缺乏基础。

要实现革命性的效果,核心在于理解、建构、巩固的循序渐进,实现三个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