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简洁表达原则
为了理解简洁表达原则,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简洁。
有两种类型的简单:
- 简陋
- 简洁
简陋是无法满足基本功能的简单;而简洁则是能够高效实现核心功能的简单。
而高效在沟通中,一个极致的体现,就是一步到位实现沟通目的。
所谓简洁表达原则,则是:
追求能够高效实现沟通目的、尽量一次到位的表达。
要实现简洁表达,可以参考如下的相关知识点。
30字法则
30字法则是指:
在30字内(通常一句话)概括你要表达的核心主题。
当你和他人沟通的时候,用一句话快速让对方明白你的主题。而如果你挺对方的描述,陷入太多细节,也可以问对方「能否一句话概括,你想要讲什么」。
这一法则,常常会应用到解决问题式对话的开头,来界定话题范围。
在对话中,对话者对于到底讨论什么主题,缺乏清晰的认知与共识。
解决这个问题,基本策略是「一句话概括议题」,例如:
· 这周什么时候方便,我们讨论一下「职业交流会安排事宜」
·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下半年度KPI目标设定」
· 「我觉得明年五一结婚太晚了,能不能换个时间」
如果你是对话发起者,可以直接一句话表达。而如果你是对话的响应者,听了对方的初步描述之后,依然对到底对方要讨论什么主题缺乏认知,可以询问诸如:
· 能否一句话概括,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 通过今天的对话,你最希望得到的收获是什么?
这样让对方先做一个宏观概述。
有时候你会发现对方可能会愣住,这说明他自己没想清楚。正好给对方一个机会思考梳理。
1-15法则
对于信息传达类的书面沟通,有「1-15」法则。
所谓1-15法则,是指如果书面沟通的话,那么:
- 标题:1秒钟,读者清楚的知道你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 内容:15秒内,读者能清晰的了解内容要点、逻辑结构
在「循序渐进原则」一章中,我分享了一封邮件:
标题:上外CG:项目进展更新、课程目标与设计构想
发件人:John
收件人:企业志愿者团队Hi 大家好
在国庆期间,我与校园团队的负责人Amy碰了头,讨论了关于CG项目的一些相关问题。
主要是几个方面:
▪ 往届上外CG课程的状况
▪ 从学生团队的角度,对于课程的建议
▪ 本次课程的目标
▪ 本次课程的计划
▪ 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志愿者碰头会上详细讨论。为了方便大家的了解,对于本次课程目标和设计的一些想法,我也大概写了下来,在附件中(由于时间关系,并不完全),共大家参考,也希望能够与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全文要点如下:
▪ 课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课程目标与方法的关注;
▪ 相比信息/知识/技巧,思维方式对人更有决定性的影响;
▪ 如果我们能够在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和关注价值的思维方式,将会对他们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 摆脱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运用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ric)的理念与方法来设计和实施课程;
▪ 三条线的课程结构:周日课堂、在线交流与学生项目附件:上外JA职业发展课程——课程目标与设计.pdf
上面的邮件,标题「上外CG:项目进展更新、课程目标与设计构想」,读者一秒就知道邮件干嘛的了。
然后看内容,第一部分是项目进展更新、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设计构想要点。
两个部分分别有一个列表,清晰一目了然。
扫描一眼邮件,15秒内也就可以把内容要点、逻辑结构搞清楚了。
对于第二部分,详细的内容还提供了附件pdf文档,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点开pdf阅读。
这样的呈现方式、清晰、简洁、有层次感。
附件:文档中1-15法则的应用
在邮件中,我附上了PDF文件:上外JA职业发展课程——课程目标与设计。
这个文件的第一页如下:
这个文件,也是1-15法则的应用。
首先打开第一秒(甚至不用打开,直接看文件标题):上外JA职业发展课程——课程目标与设计,这就是主题。
然后第一页,标题之下就是大纲(文章的逻辑结构),大纲后面是摘要(内容要点)。
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前15秒就能领会核心内容。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继续看下去。
以终为始原则
我们的表达,往往是流程中的一个步骤。它的目的,是让人们可以开展后续的工作。
所谓简洁表达,最好一次到位,提供给人们展开下一步行动,所需要的全面的信息。同时,避免额外的不必要的信息。
为此,我们可以反向思考,首先定义后续步骤是什么,然后反推为了达成后续步骤,人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这就是「以终为始原则」:
从结果出发开始思考、推理、规划。
例如,在前一章的JA案例中,我组织志愿者见面会,会后对于志愿者,有两个后序步骤:
1)从行动角度:每位志愿者需要按照分工决议,采取行动
2)从认知角度:每位志愿者需要了解第一次课程的议程安排,从而思考如何有效参与
由此倒推,在邮件中也就需要为这两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
- 对于1,核心支持信息,是行动列表
- 对于2,核心支持信息,是第一堂课议程
因此上述两项信息,构成了「简洁表达」的最简核心信息。至于会议上讨论的其它内容,那就不用放在邮件里了。有需要再提供。
案例:以终为始实现简洁表达
最终的邮件如下。
标题:上外CG:第一堂课的行动计划与课程计划
发件人:John
收件人:志愿者团队Hi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与大家的交流。 关于第一堂课,相关行动计划和课程规划如下。如果有什么遗漏和补充,请回复,谢谢。
1)行动计划
![][cg-first-meeting-action-plan-1]
2)课程计划
![][cg-initial-course-plan-1]
关于这封邮件,有两个细节分享。
第一个是行动计划,可以看到每一个行动项,都有相关的负责人(落实到人)、截止日期(落实到时间)、产出(落实到具体产出成果)。
这样信息明确、才能确保落实。
其实上面这个解释,我觉得好像都太简单了,应该是常识。
但话说回来,大多数公司貌似开会,很多时候都是扯半天,就没啥落实到人的行动,因此还得说。
第二个是第一堂课的课程计划。
注意其中主题和时间长度部分,都把二级的纲要前面加上了空格,这样层次结构一目了然。
这也是服务于15秒让读者清晰把握整体信息。
树木森林原则
树木森林原则,是指: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也就是既要下切到具体细节,又要能看到宏观全局,在此基础上,要看到当前的细节,在全局中的位置。
就像看地图,我们要去的地点(是树木);整个地图,是森林;而把握地点在地图中的位置,才是做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沟通中,违背这一原则,要么让用户要么陷入太多细节,一片混乱;要么就是过于宏观抽象,难以理解。
要达到简洁,需要提供给对方充分的环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