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五章:故事娱乐原则

什么是故事娱乐原则

所谓故事娱乐原则,就是在沟通中,通过故事提供娱乐性,以及在此之上的分享、学习、销售等价值。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有效的用故事的方式交流,创造出高度的娱乐价值呢?你需要把握故事的3次建构。

故事的3次建构

要讲出高质量的故事,需要经历3次建构。

第一次建构:故事的发生(原始事件的发生)
第二次建构:故事的觉察(对事件、情感、意义的整体觉察)
第三次建构:故事的交流(与他人的传播、互动)

这三者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有相关的事件,然后我们自己要在头脑中建立对故事的觉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有什么相互关系、有什么意义、触动了我们什么情感反应)。在我们自己有了觉察,故事在头脑中成形之后,才能有效的传播给他人。

没有第一和第二,第三步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第一步,对人的经历提出了要求;第二步,对人的反思、感受、觉察、复盘等能力,提出了要求。

乔布斯斯坦福演讲:生命中的3个故事

今天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我从来没有从大学中毕业。说实话,今天也许是我生命中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天了。今天我想向你们讲述我生命中的三个故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三个故事而已。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

我在里德学院读了六个月之后就退学了,但之后作为旁听生又混了十八个月以后才真正离开。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故事要从我出生时讲起。我的生母是一个年轻的、没有结婚的大学毕业生。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但她信念强烈得认为我一定要被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收养。所以她安排好了我出生时将被一个律师和他的妻子所收养。不过她没有料到,当我出生之后,律师夫妇表示他们实际上想要一个女孩。所以我的生养父母(他们在待选名单上)突然在半夜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现在这儿有一个不小心生出来的男婴,你们想要他吗?”他们回答道: “当然!”但是我亲生母亲随后发现,我的养母从来没有上过大学,我的养父甚至从没有读过高中。她拒绝签署收养合同。不过在几个月以后,我的父母答应她一定要让我上大学,那个时候她才软化同意。

在十七岁那年,我真的上了大学。但是我很愚蠢的选择了一所几乎和斯坦福大学一样贵的学校, 我父母是蓝领阶层,他们几乎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了我的学费上面。在六个月后, 我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我不知道我真正想要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大学能教会我什么。在这里我几乎花光了父母这一辈子的全部积蓄。所以我决定要退学,我觉得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不能否认,我当时确实非常的害怕,但是现在回头看看,那的确是我这一生中最棒的一个决定。在我做出退学决定的那一刻,我终于可以不必去读那些令我提不起丝毫兴趣的课,并可以开始去修那些看起来有点意思的课程。

但是这并不美妙。我失去了宿舍,所以只能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睡觉,我去捡可以换5美分的可乐罐,仅仅为了填饱肚子, 在星期天的晚上,我需要走七英里的路程,穿过城市到Hare Krishna神庙,只是为了能吃上好饭——那是一个星期种唯一一顿好一点的饭,我喜欢那里的饭菜。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让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吧:

里德学院在那时提供了也许是全美最好的美术字课程。在这个大学里面的每个海报, 每个抽屉的标签上面全都是漂亮的美术字。因为我退学了, 不必去上正规的课程, 所以我决定去参加这个课程,去学学怎样写出漂亮的美术字。我学到了san serif 和serif字体, 我学会了怎么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白间距, 还有怎么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那种漂亮、充满历史气息和巧妙艺术的字体,是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 我发现那实在是太迷人了。

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我把当时我学的那些东西全都设计进Mac。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印刷字体的电脑。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 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 Mac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如果不是因为Windows抄袭了Mac,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型了。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豁然开朗了。

我要再次强调的是,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他们串在一起。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勇气、命运、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

我的第二个故事,有关爱与失去。

我非常幸运, 因为在很早的时候就找到了我钟爱的东西。Woz和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在父母的车库里面开创了苹果公司。我们工作得很努力, 十年之后, 这个公司从那两个车库中的穷小子发展到了雇员超过四千名、市值超过二十亿的大公司。在公司成立的第九年,我们发布了最好的产品Macintosh。也在那一年, 我被炒了鱿鱼。你很难想象我会被亲手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 嗯,在苹果快速成长的时候,我们雇用了一个很有天分的家伙和我一起管理公司, 在最初的几年,公司运转的很好。但是后来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发生了分歧, 最终我们吵了起来。当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董事会站在了他的那一边。所以在三十岁的时候, 我被解雇了。而立之年,我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 这真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真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觉得我令上一代的创业家们很失望,我把他们交给我的接力棒弄丢了。我和创办惠普的David Pack、创办Intel的Bob Noyce见面,并试图向他们道歉。我把事情弄得糟糕透顶,一度想离开硅谷。但是渐渐地,我发现了曙光,我仍然热爱我所从事的这些东西。在苹果公司发生的这些事情丝毫没有改变这些, 一点也没有。我被驱逐了,但是我仍然钟爱我所做的事情。所以我决定从头来过。

当时我没有觉察, 但是事后证明, 被苹果公司解雇是我这辈子发生过的最棒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者的负重感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所重新代替, 没有比这更确定的事情了。这让我觉得如此自由,进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 我创立了一个名叫NeXT的公司, 还有一个叫Pixar的公司, 和一个优雅的女人恋爱,她成为了我的妻子。Pixar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Pixar现在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后来,Apple收购了NeXT, 我又回到了苹果公司。我们在NeXT发展的技术成了苹果电脑后来复兴的核心。而且,我还和Laurence 一起建立了一个幸福完美的家庭。

我可以非常肯定,如果我不被Apple开除的话, 这其中一件事情也不会发生。这个药的味道实在是很苦。但是我想病人需要这个药。有些时候, 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仰。我很清楚唯一使我继续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热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 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只要全心全意的去找,在你找到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告诉你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系, 随着岁月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直到你找到它,不要停下来!

我的第三个故事,关于死亡。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内容大概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无比正确。」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从那时开始,在过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还会不会做今天要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多天是「No」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助我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外界的期待、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在死亡面前都微不足道。留下的是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如果你清空一切, 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大概一年前, 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晨七点半做了一个检查,检查清楚的显示在我的胰腺有一个肿瘤,我当时都不知道胰腺是什么东西。医生告诉我那很可能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癌症,我至多还能活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医生建议我回家, 料理好自己的事情,那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建议。那意味着你要把未来十年对小孩说的话在几个月里面说完。那意味着你要把每件事情都安排好, 让你的家人尽可能轻松的生活;那意味着你要说「再见了」。

我整天想着那个诊断结果,那天晚上我作了一个活切片检查,医生将一个内窥镜从我的喉咙伸进去,通过我的胃,然后进入肠子, 用一根针在我胰腺的肿瘤上取了几个细胞。我当时是被麻醉的,但是我的妻子在那里,后来她告诉我,当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细胞的时候他们哭了, 因为这些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以用手术治愈的胰腺癌细胞。我做了这个手术, 现在我痊愈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我希望这也是以后几十年中最接近的一次。从死亡线上又活了过来,相比于以前只把死亡当成一种想象中的概念,我现在可以更肯定一点地对你们说:

没有人想死, 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去。然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概莫能外,亦理应如此。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它去陈让新,它送走耄耋老者给新生代让路。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讲得这么戏剧化,但是这是真的。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所束缚,那意味着你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不要让其他人的想法淹没你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内心的声音,跟着感觉走——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 有一本令人惊叹的、叫做「全球概览」的杂志,它被我们那一代人奉为圭臬。它是一个叫Stewart Brand的家伙在离这里不远的Menlo Park编辑的,他把杂志办得很有诗意。那是六十年代后期, 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这本杂志的所有内容全部是用打字机,、剪刀还有拍立得照相机编辑的。有点像印在纸上的Google,它比谷歌早出现了三十五年:这是梦幻般的,其中有许多灵巧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Stewart和他的团队出版了几期「全球概览」,当它完成自己使命的时候, 他们出版了最后一期。那是在七十年代的中期,我正是你们的年纪。在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一张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如果你足够有冒险精神的话,你会看到这种小路),在照片下有这样一行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是他们的告别箴言。「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那样。现在, 在你们即将毕业,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我也以此期许你们: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分析:故事的3次建构

从乔布斯的斯坦福演讲,我们看3次建构。

首先,关于演讲中谈到的事件,例如乔布斯退学,到里德学院学习美术字课程,发生在大学时代。那时候他的情感体验是「那种漂亮、充满历史气息和巧妙艺术的字体,是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 我发现那实在是太迷人了」。

然而关于此事更大的意义,却是在他很久之后才会觉察到的:

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我把当时我学的那些东西全都设计进Mac。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印刷字体的电脑。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 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 Mac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如果不是因为Windows抄袭了Mac,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型了。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豁然开朗了。

对于故事整体的觉察,应该是一个在反思中,逐渐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窜起了他人生的各种事件,例如被收养、读了昂贵的大学、退学、学美术字课程、创建苹果公司发布Mac电脑……

这种觉察,基础就是能够回顾相关的事件。这个说来容易,然而大多数人,都缺乏对事件的回顾能力。他们做完一件事情,很难描述到底做事的步骤是怎样的。旁观一件事情,也没法清晰的讲出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一点,和分享式对话中「充分下切原则」有密切关系。一个人有充分下切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详细的回顾事件。

而在事件基础上,还需要善于反思,建立事件之间的关联,发现意义所在。就像乔布斯串起这些事件,意识到这些对自身成长的价值。

乔布斯说:

创造力就是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当你问有创意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会觉得有点点负罪感,因为他们并非真的「做到了」,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联系。有些事儿对他们就像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他们能把种种体验关联起来,并吐故纳新。他们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体验,而且他们思考这些体验比其他人更多。

第二次建构「故事的觉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关联各种事件经验,创造出自己的故事。

不善于讲故事,很大程度是创造力的匮乏。

那么,这些意义到底是真实的对自己的意义吗?一个基本标准,就是情感,是否触发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有多强烈。无论相关的情感是好奇、开心、感动,还是愤怒、沮丧。情感是意义的信号灯。

如果仅仅是理性层面的「意义」,而无法触动自己的情感反应,那说明自己都并不接受。

一旦缺乏情感,故事就没有了灵魂。难以打动自己的故事,如何去打动他人呢?

有了故事的觉察,我们在自己头脑中建立了故事。第三个阶段的交流,才水到渠成。

事件回顾与梳理

故事的第一次建构,源于事件的产生。

但即使事件发生了,我们缺乏对事件基本的觉察,那也无济于事。

因此在日常,需要养成回顾事件的习惯。这包括几个方面:

  1. 保留原始的事件资料
  2. 在头脑中回顾事件的发生过程
  3. 对日常重要事件的记录,例如写日记等
  4. 对于更为长期、复杂事件的梳理

这几个方面的动作,互相拉动。例如日记之类的记录行为,会推动我们形成在头脑中回顾事件的习惯。

事件回顾案例

从2004年开始,我就日常的回顾、记录工作、生活中的事件,并且将其中一部分发表成文章。这种对事件的回顾,本身就丰富了人生的经历。仅仅是「路过」,和「看到」,是不同的经验层次。

例如下面这篇,就是很简单、直接的对事件的记录。

今天我们真是忙昏了头,有对话为证

Bill:星期三是礼拜几
我:礼拜五

晕倒旁听一片。

再比如下面这个,是相对简单、直接的事件回顾,并且形成了文章《就这样变成通宵》。

上周五,办公室的位置调整,折腾到晚上7点多,出门吃饭。

吃完饭回Office,本来准备待会回家,谁知道被叫去打保龄;
本来准备打完球回家,谁知道有人张罗着去唱歌;
本来准备唱完歌回家,谁知道众人还要去打牌;
本来准备打完牌回家,谁知道已经到了中午12点,那么去吃小肥羊把。

饭完还有体力王要去打台球,实在不敢奉陪了,回家呼呼。

参与者:Team里的7大未婚青年,外带家属1名;已婚同志一个未到场,泾渭分明阿。

特写:
地点:好乐迪包间

场景一:

小杨老师一直玩骰子,乘机喝酒无数。既来之总要发发声把,问他唱什么歌,小杨摊开手掌,张嘴就说~「五个二」。

杨老师点评:这下小杨吃喝赌全暴露了

场景二:

小杨老师:「杨老师是我mentor啊」
Nayang:「杨老师也是我mentor」
杨老师喜,桃李满team啊,正待自我表扬
Nayang:「可是你没教我什么东西啊」

场景三:

阿高拉扯老汪的衣服
Nayang怒:「那件衣服是我送的,不许扯」
于是阿高改为拉扯老汪的裤子

还有什么大家需要补充的?^_^

事件梳理案例:同学是不是对我有意思

当事件很简单的时候,往往一次回顾就能够描述清楚。

然而事件如果有复杂性,例如涉及到多个活动,跨越一段时间,单纯的凭借回忆,很难搞清楚全貌。

这种情况下,从时间线角度切入,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是让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事情全景的基本方法。

我在做恋爱课程的时候,有同学咨询关系问题,我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先把交往事件梳理一遍,提交梳理材料。

连基本时间线都搞不清楚,也就难以有后续的深入反思。

如下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梳理案例。

【人物关系】

男女是高中同学,男生W从小学就是女生缘超好的对象(但是学习超烂)。我勉强算学霸。由于进校军训期间的玩笑,两个还不相识的人成为全班玩笑的绯闻情侣(大家都知道是假的)。

【案例过程】

故事其实可以追溯到2014年3月8日(为啥这么准确呢……哪个班会挑这个时间开同学会啊)。在餐后的KTV里,W的兄弟L与我聊天(L两口子是本班唯一成功的班队,而且婚姻稳定感情很好),提到自己和老婆因为是同学,吵架再厉害也不会伤了夫妻感情。

今年初二,男生突然约女生说同学回来过年,大家聚聚。于是初六晚,7个人在酒吧小坐,无意中大家提到做菜之类的问题了。我的闺蜜Q提到W的老婆很能干,W笑眯眯的说”我离婚了”,我还以为W在玩笑,觉得现代人真能用婚姻打趣。W是个蛮会暖场的人,大家嘻嘻哈哈的很开心。最让他觉得开心的事情是,大家提到当年C喜欢他喜欢得割腕的时候,我很清晰的表达:这个又不是W的错,他又没有主动招惹这个女生,被路人狂恋也是蛮悲催的(估计这个话打动他了)。散场时,W送我回家,在车上W说:还是同学好,同事间的相处,平时还好,真有事就处不下去了。我立马说:对啊对啊,同事有利益冲突嘛,对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来说,同学就像堂表兄弟一样。(现在想来,大家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3月6号,送别各位返回工作岗位的聚餐中,L笑嘻嘻的说,你们两个要抓紧了,50年的金婚,你们都要努力活到80+才能完成呐。好吧,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有点明白,后面的KTV中,W试探性的肢体接触,我也接受了。但是言语上的反驳是条件反射般一点没少。比如他说:我分分钟搞定XX,我立即会说:啊?分分钟?

3月8号,清早发来节日短信:节日快乐,女王陛下!我的回信:真是阳光明媚的早晨,陛下。

4月30日,一个共同要好的同学X回来,我们才又见面,因为是工作日,加完班才能见,于是约在酒吧,W这次玩得更疯,玩笑开得大,反正大家是公认的绯闻情侣,干脆就对来的其他朋友介绍这是”嫂子”。当然在中间我有提到我们两个都是双子座,一个是第一天,一个是最后一天。他开心得很,而且不断的说:双子座是最真诚的星座balabala。借着游戏的名义,在酒吧那种氛围中,使劲的搂抱,亲吻面颊。

……然后又没有然后。

关于这些问题咨询过我表弟,一个男生在清醒的状态下拥抱,或者搂抱,是啥?弟弟说,一定是喜欢的,而且也能知道,这个女生对自己是不排斥的,但是没有继续约,单独约,是不是把对方当做兄弟了?我问弟弟,你会亲你兄弟的脸吗?

5月1日,第一次我主动微信交流:

女:呐…洗刷起巴豆来,是一点不含糊哦
男:哈哈,我怕哪个?[笑][笑]
男:你没得出去玩?
女:出去看人咩
男:对呢,我也没出去
女:[笑]
男:一点意思都没有,要自己休假出去玩还差不多
女:其实哈……看他们晒朋友圈塞车啊、人山人海,蛮窃喜[笑]
男:那叫活该[笑][笑]
女:你们初中同学有号召聚会吗?
男:没有
女:我们那个六班要聚
女:然后又看了一遍视频…倾情

母亲节,W第二次发来节日短信:祝”老妈”节日快乐,后面又补充”阿姨”。我有回复谢谢(好像也只能当人家笔误)。

5月22日,他生日,凌晨过5分,发的生日祝福短信,凌晨2点他就回信了。

5月28日,我有发微信告诉他,从台湾给他带了生日礼物,……微信上是开开心心的接受,其实用加班啊,不方便收快递啊,拒绝了。当然,最后我有告诉他,其实就是一瓶酒,大家聚会喝。

女:AA,哪天有时间?能不能抽空接见哈呐?有生辰礼物要上供呐。
男:啊,你这么好啊?[哭][哭]好感动哦
男:你们约时间嘛,最近有点忙,XX会议保障。
女:我们哪样关系[笑]!你们这么可怜啊?
女:我老板催我下周回去
女:你看哈周几方便,我再约BBB。
男:是啊,XX保障太多
男:哈哈 好日子到头了?
女:不要戳人家的痛处哈[笑]
男:哈哈,没事,我帮你放松放松
女:你周几方便嘛?
男:下周你们先定嘛,通知我

5月31日我发微信给他:

女:周三如何?
女:BBB和我找到一家喝茶的,你们来得到不?
男:星期二定,如何?
女:好嘛

后来他忙没有参加,6月3日的微信:

女:等你60岁,再把礼物交给你哦…反正酒这个东西放得[笑]
男:哈哈哈哈,等你回来我们两个把它喝了哈

8月23日,外地同学回来,大家又聚(好吧,又是酒吧)。3个月不见,人都是会有变化的,他说:”你变漂亮了”。我说的是:”你又动心了?”他在大家的哄笑中说道:”‘又’字用得好。”中途出现一个当年辍学的Y同学,让Y来认人时,Y指着我说:这是我们班的?W说”这是我女人”,也是逗得大家哈哈笑。Y问他,到底我俩是不是一对,W问Y:”你说我们配不配?”Y说:你这样问,那就不是一对了。W说:只要我愿意,分分钟搞定她。我回了一句:又是分分钟?W的另一好友T来的晚,敬酒时说了一句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后面我觉得估计是我让人误会的话:”好久不见,结婚要发帖子哦。”我傻乎乎开开心心的回答”谢谢”。

事件梳理表

对复杂事件,你可以运用事件梳理表,来更加结构化的进行回顾。梳理表分为3列:时间、事件、感受。如下是样例:

时间 事件 感受
2004年9月 我在微软工作。有天我的老板刘润转发邮件,说一家公益组织正在招募企业志愿者,去学校和学生分享交流职场经验。这家组织将会到微软做介绍,建议我们去听一下。 此前我在交大做过一次职场经验分享,对这种交流感兴趣,想去看看。
介绍会当天,我去了会议室,见到了Isa和Philips,也就是当时JA上海的全部团队。 忘记了他们都说了什么,但是Isa的热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4年10月 第一次参加JA,财大的事业启航工作坊。要求穿正装,我发现领带找不到了,临时出门买了根领带,顺便让售货员帮忙给打上。
2005-2006 参加了JAVD和事业启航项目,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如何做好项目,发现自己对教育很有兴趣。 参加JA一开始的动机,是因为自己的求职历程,觉得离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此愿意去分享交流,同时也鼓励大家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实现之。 在刚开始,觉得哪怕只要对一个人有帮助,就挺好。
记得是华东政法的JA项目,有次上课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间说起顾问请同学们吃饭。一行几十人浩浩荡荡出去找餐厅,还临时取款,场面浩大。 要花时间还要花钱,企业顾问貌似还挺开心。我在想是不是我应该把教育当成我的职业。
课程效果的跟进:发现缺乏根本性的影响。调查同学们,最大的影响是:1)资源 2)志愿者热情的态度 怀疑做这件事情的价值,思考如何达成更深刻、更大范围的影响。
和其他志愿者交流这个问题,普遍的回答是「我们已经尽力了」 的确,在现有的状况和能力下面,是尽力了。但如果真正想要成果,尽力是不够的。 如果尽力了都不行,那就发展更高的能力。 人们嘲笑的不是你的梦想,而是实力。顶尖的教育,帮助人们突破实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自己就要突破实力。 我决定进入教育培训行业。从职业培训师开始做起。积累关于教育培训的经验。
2006.6 离开微软
2007.1.8 得到职业培训的第一个客户:保时捷。进入职业培训行业。
2007.1.9 乔布斯发布iPhone,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
2007-2008 保时捷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客户热情很高。 近距离研究保时捷这家传奇品牌。我意识两种营销思维:追求 vs 吸引。到顶尖的企业,是让客户倒追,而非追求客户。 开始研究如何让人倒追。而苹果的崛起,也给了我另外一个绝佳的参考案例。 分析苹果和保时捷,总结出让人倒追的两个核心要素:理性上的高价值、感性上的高诱惑。 开始思考如何应用倒追思维,到销售、求职、关系等领域。 思考几个主题: 如何让客户倒追你 如何让雇主倒追你 如何让男神/女神倒追你
2007年的一天 保时捷展厅,在播放费迪南德的一段话:「一直以来,我从未找到我梦想中的汽车,所以我决定自己创造。」 感觉醍醐灌顶。 我在准备离开微软的时候,寻找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机会。想的就是找一家真正提供高质量教育的组织,首先加入学习。然而发现市场上貌似没有理想中的教育机构,大多数教育机构,其实是培训班。所以也很茫然。 而费迪南德这句话,给我根本性的启迪,如果没有,可以自己创造。 那个时刻,我开始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创造者。 反思教育,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听话,也就要守规则。然而创新,需要打破规则。这也是教育的严重问题。顶尖的教育,应该是发展掌控规则的领导者、创造者,而非听话的跟随者。
2008.6.30 结束保时捷东南亚的项目,从吉隆坡回到上海。 2006.6.30,是我在微软的last working day,正好两年过去了。在裸辞离开微软那天,难以想象两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You cannot connect the dots when looking forward. 有种兴奋想要创造出新的教育。
2008年9月 报名JA上外CG课程的team leader,准备按照自己的构想,做出启迪人心的公益课程
2008.10.3 与学生志愿者负责人徐帆见面,聊对课程的想法。 徐帆关注的话题是「如何真正能帮助到同学」、「如何做出高质量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觉得遇到了能够一起把事情做成的人。
2008年秋季 专职来做JA CG项目,大量时间用来组织志愿者、设计交付课程、激励团队 企业顾问的反馈:迫不及待的想要周末来上课
最后一课:学生把企业顾问围起来,要求签名,明星一样的感觉 很开心,然而也觉得,在JA公益项目继续做下去,也很难超越这个结果了。思考未来的创造。
2011年 在JA,会有重复的分享。想要更加杠杆化的分享方式,开始在知乎上分享回答。早期一个回答「如何加入咨询行业」获得了上千赞,在当时知乎是很高的赞同,也获得了第一批关注者。
2013年 写作电子书《求职者,让雇主倒追你》,把倒追理念引入到求职领域,并且设计培训课程,帮助大学生实现让雇主倒追。 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在知乎、亚马逊上作为电子书《面试加分项》发表。
2014年 写作电子书《销售员,让客户倒追你》,开设销售培训课程。
2015年 在在线和销售学员的对话中,学员说:「徐老师,我把你教的理念用到和男生的相处中,觉得很有用。我周围的闺蜜,她们都困扰于婚恋问题。我觉得你应该开恋爱课程,会对我们很有价值。」 当时我也在思考,其实销售能力是表面,更深层次的,是诸如情商这样的基本功。也在想介入恋爱教育,因为两性关系,是研究、发展情商的绝佳场景。
我决定开设恋爱课程。在知乎上发表了文案《单身女人,让男神倒追你》,启动了课程。
一边上课一边研究,我发现自己在做牛顿、爱因斯坦当年的事情:发现一个领域的本质规律、建立知识体系。最终我把情商的本质规律,总结为3大定律。把恋爱课变成了类似物理学习的方式:理解本质规律、学习相关知识、大量看题和做题。 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在做的,其实本质是领导力的教育。恋爱课的主张「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并收获甜蜜的爱情」,前一句是成为自己的领导者。而为了做到这一点,高度的情商是能力基础。 回归初心,要帮助人实现实力的突破。我发现我找到了一个核心点:情商。 无论是人的成功,还是幸福,情商都至关重要。 因此我觉得,进一步要做的,是以情商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帮助人们成为领导者。
2021年 写书《4步成为高情商领导》,启动高情商领导教育项目。

故事的觉察:事件、情感与意义

事件是故事的基础,却不是故事的全部。要形成故事,还需要有情感与意义。

故事的第二次建构,可以从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入手:

  1. What:什么打动了你(情感)
  2. Why:为什么会打动你(意义)
  3. How: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事件)

举个例子,我在微软的时候,美罗城下面有家皇族牛排,我们经常去那里吃午餐。午餐包含水果自助,但是只能盛一次,给你个碗,你能堆多少是多少。

一开始我跟同事各显神通,比拼怎么能堆的更多。后来发现能够盛到的水果大幅度下降了。

这事如果用故事建构的3个问题来分析:

What:什么打动了你(情感) 店家把水果片切的很小,一碗能盛到的水果大幅度减少了(本来大的水果片可以拓展碗的容量)。觉得店家太特么的狡猾了
Why:为什么会打动你(意义) 本来正好能吃饱,现在吃不饱了,想要吐槽
How: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事件) 故事的开始:皇牛午餐水果自助,我们每次拿水果,堆的很高很high 情节的转折:店家减少了蜜瓜片和西瓜片的尺寸,导致堆水果变得非常困难 产生的后果:吃不饱,堆的不够爽,想要吐槽

当你把故事建构的3个问题理清楚,故事也就在你头脑中成形了。很多时候,这已经足够让你讲出很好的故事。

比如皇族牛排的遭遇,当时我就写了篇文章《皇牛的刀工啊》。

皇牛一直是中午解决吃饭问题的一大根据地,吃来吃去人都混了个脸熟,甚至Bill还有了Account Manager。

不过熟归熟,生意归生意。最近发现皇牛师傅的刀工,是越来越精细了。

先说蜜瓜片,从前大致是2.x:1的长方形,现在逐渐趋近于正方形,不过宽保持不变。

再说西瓜片,总的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状。其一类似于长方形,变化趋势同蜜瓜片;其二近似于弧形,现在半径大概为从前的1/2。

今天拿起盛水果的碗,习惯性的放一圈蜜瓜片,55,居然没有一个冒头的,只好放弃高筑墙广积粮的打算。还好连Jacob都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心平了一点。杨老师都感觉这么有难度,可见敌人太狡猾。

算来算去也就是少吃了几个葡萄,但总觉得不是很爽。节约成本都算到这个份上了?不过也可能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也许大师傅们认为把瓜片切小点,便于我们进食也不一定。

皇牛本来还算是能让我填饱肚子的地方;而让我感觉饱了的最后一张饼,通常就是那几个葡萄…

背景信息:皇牛的套餐,含水果一碗,自选,不可再盛。
又:传说必胜客的果片,个头也越来越小了

斯隆与德雷斯塔特的故事

在德鲁克的《旁观者》中,记录了斯隆(前通用汽车CEO)的故事,给我印象很深。

1932年,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会准备让凯迪拉克公司停产。凯迪拉克这个品牌很可能会由此永远留在美国汽车产业的历史里。多数董事甚至打算很快就将凯迪拉克这个品牌注销。凯迪拉克公司里一位名叫尼古拉斯·德雷斯塔特的年轻工程师闯进通用执行委员会的会议中,请求大家给他10分钟时间,让他提出一个可以在一年半内让凯迪拉克起死回生的方案。

有一个与会的董事说:「德雷斯塔特先生,你了解吧?要是失败,你在通用的职业就不保了?」 德雷斯塔特说:「是的,这点我很清楚。」这时,斯隆突然大声说道:「我不同意。德雷斯塔特先生,你要是不能成功,你在凯迪拉克的工作当然就泡汤了,因为凯迪拉克已经完蛋了。但是,只要通用还在,只要我当家,一定会保留工作给一个有责任感、主动、有勇气和想象力的人。」他继续说:「您关心凯迪拉克的前途,我关心您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前途。」

这个故事,我读了之后印象非常深刻。

用故事觉察三要素分析,可以归纳如下:

What:什么打动了你(情感) 德雷斯塔特的勇气和责任担当,以及斯隆对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的强烈支持
Why:为什么会打动你(意义) 真正是领导力的典范(敢于承担责任)
How: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事件) 通用准备让凯迪拉克停产->董事会会议->德雷斯塔特闯入和主动请缨->董事的质疑->德雷斯塔特的回应->斯隆的力挺

而当你归纳出三要素,也就容易分享给他人了。

情感即意义

前面讲到故事成形的3要素:事件、情感、意义。

其实情感本身,也可以成为意义。

例如一个故事,让你觉得开心、忧伤、好奇,等等,沉浸其中。哪怕没有别的意义,它也就有了娱乐价值,也就有了意义。

而也可能故事中打动我们的,有其他的意义。例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他回顾自己的大学退学、学习美术字体,谈到这对后来做Mac的价值。进一步上升到人生感悟的总结:

我要再次强调的是,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他们串在一起。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勇气、命运、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

这里也就牵涉到一种能力,那就是同样的事件,你能够从中激发出怎样的情感,阅读出怎样的意义。

故事的交流:代入感

在第三次建构(也就是故事的交流)中,我们将会实际完成娱乐式对话。

这个过程,核心在于触发他们的想象活动,让他们在自身头脑中,实现整个故事的建构过程(事件的代入、情感的体验、意义的发现)。

这样也就形成了心理层面的互动。否则你只是在描述客观事情,而非娱乐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和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之间的差异,就在于能否让人有事件的代入、情感的触发。

你要分享的内容,应该是足以激发对方的代入,围绕此目的进行裁剪,而非面面俱到。

马思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共28字,讲述了人在天涯的故事,让我们有各种想象和感叹。

代入的标志:画面感

如何判断用户是否代入了呢?

最基本的一个标志,是他们是否产生了画面感。

在练习讲故事的时候,你有时候需要问对方一些问题,来评估自己在画面感上的质量:

  • 你能感受到这个画面吗?
  • 你感受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 你有什么想象?

而为了产生画面感,通常的一个做法,就是描述可以让用户代入的细节。例如在前面《皇牛的刀工啊》中:

先说蜜瓜片,从前大致是2.x:1的长方形,现在逐渐趋近于正方形,不过宽保持不变。

再说西瓜片,总的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状。其一类似于长方形,变化趋势同蜜瓜片;其二近似于弧形,现在半径大概为从前的1/2。

这用来让用户了解形状细节,更容易想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