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三章:不吝夸奖原则

FFC法则

夸奖切忌空泛。

包含3个元素,你的夸奖会听上去真实可信。

我将这3个元素,统称为FFC法则。它们是:

  • Feeling:感受
  • Fact:事实
  • Compare:对比

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的服务很赞!

这个只有一个F:感受。

如果我们这样说:

你的服务很赞啊。每次杯里的水剩的不多时,你就补上了。其他人通常是等我要求加水,才过来。

在这句话里,包含了:

  • 感受:你的服务很赞。
  • 事实:每次杯里的水剩的不多时,你就补上了。
  • 比较:换一个人,通常是等我要求加水,才过来。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真实具体了?

忽略了这3个元素中的任何一个,往往你夸奖效果,会大打折扣。

再分享一个案例。

2008年,我参加国际青年成就(JA)的公益活动。

我和7、8名来自500强公司的志愿者,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给学生做一个公益的求职课程。课程在周日进行,持续5周。

我是志愿者团队的组长,需要负责整体的协调工作。

在课程结束后,我收到了Lucy(化名),学生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发来的邮件。

如下是我的回复邮件。

Hi Lucy

看到这封邮件很感动。

过去的两年里,我每次做完什么事情,都是很开心的告别。因为我总觉得未来很精彩,很多事情可以尝试,总是急不可待的想向前冲。

可是这次我有些沮丧。这次JA是我两年里,第一次想让时间停下来。

其实感动不是从收到这封邮件开始的。在国庆节与你第一次讨论CG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很不一样,因为你总是在谈「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总是在想着怎么去帮助别人。即便如此,在整个课程中你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无论是对工作的热情与承诺,还是才华与创意。

谢谢你。能够与你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John

让我们来看看,这3个元素:

1) 感受

  • 看到这封邮件很感动。
  • 我有些沮丧。
  • 能够与你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2) 事实

你总是在谈「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总是在想着怎么去帮助别人。

3)对比

  • 过去的两年里,每次做完什么事情,都是很开心的告别 => 我两年里,第一次想让时间停下来。
  • 国庆节与你第一次讨论CG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很不一样 => 即便如此,在整个课程中你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从消极抱怨到主动改变

我是如何总结出FFC法则的呢?要从在微软换了新老板的时候说起。

那段时间,我负面情绪比较重,抱怨比较多。

然后有次,我在抱怨老板的时候,SSS说:「我觉得吧,你抱怨的比较多了,这对你、对别人都没啥好处。你看MMM、NNN,他们最近吃的亏比你多多了吧。人家还不是表面上很低调,没说什么,但实际一步一步的在改善局面。你这样持续抱怨,情况并不会改变,反而本来支持你的人,因为你的这种情绪,容易远离你。」

他说的挺有道理啊。

我觉得不应该这样下去了。

我就思考,我这么多情绪吧,很大程度,也是觉得自己做了不少事情,但是缺乏认同、激励。然而,善于认同、激励他人的人,是非常少的。

与其我等待别人来认可、激励自己,不如成为一个善于认可、激励他人的人,这样我自己会更有价值,对他人、对团队也是一种贡献,也可以有所改变。

好啦,打定主意,就开始行动。

从哪里开始呢?

我从存档里,翻出了第一任经理,1年左右的所有邮件,看看他日常到底是怎么沟通的。为什么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受鼓舞,他是如何肯定员工、夸奖人的。

同时,部门里还有几位善于夸奖、鼓舞他人的同事,我也研究他们的沟通案例。

从各种沟通案例中,我发现,貌似有3个要素,在他们夸奖、认可他人的场景中,普遍出现。于是我总结发现了夸奖他人的FFC法则。

练习、练习、练习

发现了FFC法则之后,我那段时间,抓住各种机会练习。

例如去餐厅吃饭,看到服务员就研究这个人有啥亮点,无论是穿着打扮、服务还是其它。

抓住机会就夸两句。

不知不觉就功力大涨。

中国人一般是很含蓄的呐,大多数人听你夸奖他,会说「哪里哪里」。然后如果你的夸奖到位,继续下去,他们一开始脸上还是要绷着,后来就忍不住笑开花。看着这种变化,挺好玩。

这件事情,重点在于要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而持续坐下来,其实也就是在思维上,引导我去更多的关注别人的优点。

而且你让人开心了,通常服务员的态度也更好,自己也容易开心。

那段时间还有个附加收获,就是服务员开心,有时候就会主动多送点小菜啊之类的。

帮助其它团队成功

在实践FFC法则的那段时间,我收到了这么一封邮件。

说明:原文为英文,已经改为中文。其中部门和人名,作了化名处理。

From: GPP
To: John Xu
Cc: GPP

Subject: 答复: 上海市天同公司 – 如何在中国订购媒体中心周边硬件

Hi John,

请问您已经将解决方案反馈给经销商了吗?能否了解您对此次请求的满意度?

Emily Zhu

GPP是微软客户部门下面,新成立的一个内部服务团队。

由于微软越来越大,导致不少问题,连微软内部的员工,也不一定知道该找谁进行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将「不知道找谁」的问题,转交给GPP团队,由他们帮助解决。

由于我经常和经销商打交道,自然会从经销商那里,得到一些「不知道该找谁」的问题。既然有了这个服务,当然要利用。所以我已经两次,寻求GPP的帮助。其中一次,就是咨询「上海市天同公司 – 如何在中国订购媒体中心周边硬件」的问题。

Emily是GPP部门的负责人。

当看到她的邮件后,我的反应是:为什么她会发这封邮件呢?她的需求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团队,「生存」应该是首要的需求。而在企业中,生存的根本原因,是对于公司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所以,Emily应该是想寻求一些证据,证明团队的工作,的确对于公司是有价值的。

我回复了邮件:

发件人: John Xu
收件人: GPP; Emily Zhu
抄送: ***
主题: 答复: 上海市天同公司 – 如何在中国订购媒体中心周边硬件

Hi Emily

我已经转发了方案给经销商,但还没有来得及跟进。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信息已经足够了。

趁此机会,我想感谢您们的帮助。这是我第二次利用GPP。在上一次的ESD(一款产品)销售项目中,你们提供的参考案例,帮助在销售演示中,说服了客户。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原型验证阶段。

在经销商的销售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需要公司内部跨部门合作的情况。但是有时难于快速找到相关的内部资源。GPP在这方面弥补了一大缺口,这将会有利于我们促成销售项目和经销商满意度。

再次感谢你们的工作。

John

在发出邮件后,我很快的收到Emily的电话,表示感谢。

事情并没有结束。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内部的电子期刊,发现了我的这封邮件。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成为了两个引用的「客户反馈」。在一家大公司,你不仅仅要做事情,而且也要让自己的工作「看得见」。电子期刊是一个有效的曝光方式。

其实这是我预期的结果。

当我回复邮件时,我的目标是:不仅仅是让对方感到我个人的谢意,而且能让他们用此作为一个证据,向其他部门、总部的上级,显示工作的价值。

在第二段,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帮助公司的销售项目。

趁此机会,我想感谢您们的帮助。这是我第二次利用GPP。在上一次的ESD(一款产品)销售项目中,你们提供的参考案例,帮助在销售演示中,说服了客户。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原型验证阶段。

而第三段,则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整体分享,我对他们价值的认知。

在经销商的销售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需要公司内部跨部门合作的情况。但是有时难于快速找到相关的内部资源。GPP在这方面弥补了一大缺口,这将会有利于我们促成销售项目和经销商满意度。

想象一下,这些话难道不是他们自己很想说的吗?但是让一个他们的「内部客户」来谈,要比自己有说服力很多。

我的措辞,重点并不是我多么感谢他们的帮助。而是从公司业务的角度,去讨论他们带来的收益。个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家公司维持、扩充一个团队的理由。

在那份电子刊物上,我看到还有其他两个来自销售的反馈,形式如:

感谢GPP的工作,给我很大的帮助。

相比之下,谁更有说服力?谁更能给GPP深刻的印象?谁更能帮助GPP展示他们工作的价值?

在此之后,当我们部门寻求GPP的帮助时,如果比较紧急,他们常常会在公司流程的范围内,帮助我们更加优先的处理问题。

惠普中国前CEO孙振耀曾经说过:「要懂得去抢别人的优先级。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很多人需要一个人的合作时,这个人就要对手头上的事情分出轻重缓急。你在对方那里的优先级程度,决定了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别人的支持。不要去抱怨别人不帮你,多去反思自己在对方的心里有什么样的优先级,多去建立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信誉和地位。」

关于这封邮件的三个细节:

第一:通常我写感谢信,喜欢用中文,因为对语言的把握更为精准,更容易写出感觉。但这封用的是英文。最关键的不是因为它是微软的工作语言,而是考虑到,我希望他们可以轻易的把这段文字,转发给公司内部的同事和老板。而很多人并不是中国人。

第二:抄送对方的老板和团队。感谢的时候大声的说,批评的时候关起门来谈。

第三:在我离开微软的时候,Emily特意回邮件给我,说我对他的帮助很大。

连环炸弹:让对方飘起来

一些恐怖杀手,在进行破坏活动时,会使用连环炸弹。

也就是在一次爆炸后,稍后的时间,会进行二次爆炸。这样一方面增大杀伤力,另外一方面,阻碍救援。

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用到好的方面。例如夸奖上。

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模板。

尽管(已经很相信你的能力),但是,你_(居然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考虑到__(阻碍你达成成就的客观事实),这是一个__的成就。加油,__(鼓励对方再次超出你的期望)。

Jason(化名),转入猎头行业不到一年,就成为该公司的顶级猎头(业绩公司前5),并且获得了升职。

在收到他的升职消息后,我回复了邮件。

From: John Xu
Subject: RE: Good News on Jason Kang
To: Jason, BBB, CCC

Hi Jason

Never doubt your potential, but I’d like to say you even beyond my wildest expectation.

It’s great achievement considering you just got foot into this industry LESS THAN 1 YEAR. Keep going and looking forward to breaking my glass again. ^_^

John

中文翻译如下。

From: John Xu
Subject: RE: Good News on Jason Kang
To: Jason, BBB, CCC

Hi Jason

尽管从未怀疑过你的潜力,但不得不说,你甚至超出了我最狂野的期望。

考虑到你进入这个行业未满一年,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加油,希望再次让我跌破眼镜。

John

这个模式的关键,是一个递进的对比。

尽管从未怀疑过你的潜力…但是…你甚至超出了我最狂野的期望。

这种对比会让你的夸奖充满力量。而后面陈述的客观挑战(进入行业未满一年),奠定了夸奖的真实性。

你遇到的障碍越强,这种效果就越有力量。

在这里,我只用了”LESS THAN 1 YEAR”(进入行业未满一年),几个字但已经足以表达巨大的障碍。

养成习惯:看到他人优点并且说出来

夸奖他人,最难的部分不是表达,而是你真正精准的看到了对方的优点。

善于发掘他人的优点,并且表达出来,是高情商领导的基本功。

思维会决定你的行为,但其实反过来,你的行为,也会逆向影响你的思维。

如果你每天都要夸奖他人至少一次(真实具体的)。这件事情会倒逼你去关注他人,留意他人的行为和语言,这样才能持续的挖掘出亮点。

逼迫你去发现他人亮点这件事情,长期以往,又会对你的思维产生影响:你会更加习惯于关注他人的积极方面,而不是消极方面。

当你一旦开始做夸奖这件事情,你就会发现,自己会得到不少善意的回应。从而更加有动力,去做夸奖这件事情。这种正向循环,会帮助你养成夸奖他人的习惯。

这种「发现和表达优点」的行为,本身也是正面心态的反映,并且会带动环境的正面化。

夸奖的禁忌和技巧

对于销售人员,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 大多数时候,遵循FFC法则,做到有根有据;
  • 请教也是一种超级有力的赞扬方式;
  • 从你的同事做起,那些后台服务人员,他们对于销售的成功也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说出做得好的地方;
  • 感谢信/赞扬信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同样记得遵守FFC法则;
  • 越是远离决策权、在权力架构中越是处于下层的人,你的夸奖可以更多。反之在一开始,要谨慎,只是对有权力的人说好话,很容易被认为是马屁精,不论你是不是;
  • 当别人发现「夸奖他人」是你的习惯后,对你的接受度会高很多;
  • 从安全的关系来练手…例如你的太太/女友(其实是应该经常被夸奖的人)、你的朋友、老客户;
  • 如果你一开始不习惯口头表达,尝试从书面的表达开始。

使用比喻

某美女,要去参加聚会。她觉得最近状态比较低迷,有些担心。

我说:「没关系,在9楼即使是坐着,也比3楼跳着的人要高。」

「John,你真会讲话!」

好吧。

比喻与夸张,是放大赞扬冲击力的杠杆。

造成这种冲击力的,我觉得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1) 让人发现比对人告知,更能激发对方的情感

直白告知,对方只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而间接表达,对方需要去思考和发现。

你实现了一种互动。

发现的效果,通常要好于直白。

例如,你可以对一个女孩说:

「你的笑容是毒品」

比起它直白的版本,哪种会更好?

2) 共鸣的感觉

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当对方理解了你的比喻时,你们之间可能会产生一种共鸣的感觉…尤其是比较复杂,相对需要背景知识的比喻。这种感觉会在情感上造成影响…共同点本身就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看重的内容。

3) 形象化

抽象的事物,很难激发我们的情感。而事物在脑海中越形象,我们对它进行二次处理的能力就越强。

比喻是形象化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很多现有的事物,可以激发我们自然的,在情感上的联想。你可以直接借用。

你的同事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出色的完成了工作,击败了资源丰厚的竞争对手。你会怎么说?

「你做的太好了。」

打个比喻怎么样?

「开牛车都把法拉利甩了一圈还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