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堆与下切
要评估和提升分享式对话的质量,你需要掌握一个核心知识点:上堆与下切。
- 上堆:在沟通中把话题推向更抽象、更概括的层次。
- 下切:把话题推向更具体、更细节的层次。
我们看两段对话。
对话1:
女生:「你知道吗,有件衣服很喜欢,看了好几次,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没了,郁闷死了。」
男生:「下次喜欢就直接买下来。」
女生:「太贵了啊,好不容易等到这次打折,谁知道被人抢跑了。」
男生:「看到适合的就下手把。」
对话2:
女:你知道吗,有件衣服很喜欢,看了好几次,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没了,郁闷死了。
男:是吗?亲爱的,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啊,为什么你这么喜欢?
女:黑色的连衣裙,穿上去挺合身的,而且V领正好配上次买的项链。
男:上周你也是穿的黑色连衣裙,看上去给人感觉很沉静很有气质。这件衣服穿上去,和上周那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对「你知道吗,有件衣服很喜欢,看了好几次,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没了,郁闷死了。」
回答「下次喜欢就直接买下来。」这就是把话题进行了总结,推向了更抽象、概括的层次,是「上堆」。
而如果回答「是吗?亲爱的,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啊,为什么你这么喜欢?」,这是把话题推向了更具体、更细节的层次,是「下切」。
注意这里的下切,是如何展开的?
我们看原话,注意框起来的这两个地方:「你知道吗,【有件衣服】【很喜欢】,看了好几次,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没了,郁闷死了。」
上述的回答,在这两个地方进行了提问,询问更具体的内容,从而把对话推向细节丰富的具体交流。
- 【有件衣服】=> 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啊
- 【很喜欢】=> 为什么你这么喜欢
这样分享对话就流畅的进行下去了。
分享式对话的上堆下切走向
上堆下切知识点的一个基本用途,是用来分析对话的走向。
我们看前面男女朋友的对话案例1:
女生:「你知道吗,有件衣服很喜欢,看了好几次,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没了,郁闷死了。」
男生:「下次喜欢就直接买下来。」 【上堆】
女生:「太贵了啊,好不容易等到这次打折,谁知道被人抢跑了。」
男生:「看到适合的就下手把。」【上堆】
好啦,这个话题就聊死了。
再看另外一个方向的对话案例:
女:你知道吗,有件衣服很喜欢,看了好几次,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没了,郁闷死了。
男:是吗?亲爱的,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啊,为什么你这么喜欢?【下切】
女:黑色的连衣裙,穿上去挺合身的,而且V领正好配上次买的项链。
男:上周你也是穿的黑色连衣裙,看上去给人感觉很沉静很有气质。这件衣服穿上去,和上周那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下切】
对话走向就完全不同了。
有兴趣与无兴趣
上堆与下切,在对话中有一个重要用途,是来判断人对话题的兴趣度。
通常而言,上堆意味着无兴趣;下切意味着有兴趣。
我有位恋爱课学员,当时她加入课程,是因为面临和男友的关系危机。除了上课,也想问我如何处理。
我对学员的要求是,如果你要个性化的支持,那么首先要梳理出自己的案例资料。
于是我让她写篇案例材料。
她提交给我的时候,我震撼了。
这是一篇感性、优美的文章。
她写了和男友的认识过程、甜蜜的恋爱片段,我读着都感同身受。
我把她的案例资料取了个名字《3次约会的故事》,后来还重新读了几遍。
然后,他们冷淡了。
A问我,为什么呢?
我让她把他们之间的对话记录全发给我,我看看。
我重点看了她和前任热恋期间的对话。
因为往往后面的危机,在更早的时候,就有伏笔。
几乎每一段都很长,只有一段很短。
很短的那一段非常有意思。一共四句话。大致如下。
男:我要辞职了,准备加入xxx公司,yy行业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男生第一次辞职,第一份工作8年)。
女:很好,恭喜你啊。【上堆】
男:你知道吗,我小时候blabla(讲他为什么小时候会有这个梦想的)
女:真好,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告诉我。【上堆】
我看了对话就跟学员说:你看啊,这个男生是事业导向的、工作狂(学员告诉我的)。然后跟你谈他要辞职(人生第一次辞职)、跟你谈他职业的梦想,这个对他来讲,是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是我,我肯定会接下去了解更多的内容,自然就会提问,例如「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梦想啊」。一方面是真正的了解他,同时也可以看自己可能怎么能帮到他。
而这两句话,连续上堆,明显是心不在焉想要结束话题,对他的梦想、他的职业并没有兴趣。
而且关键是,连续两句。男生本来看上去应该是有分享欲望的,都被硬生生给怼回去了。
除了这个对话,他们热恋时典型的对话都很长。长的话题,女生并不是这种快速结束风格,反而是非常有兴趣,大量的分享交流。
那么长的对话话题主要是什么呢?我看了一下,主要是「你爱不爱我呀」、「我们去哪里玩啊」之类。
我就问她为什么反而是男生梦想的对话,她那么快的想要结束。
她想了想说,当时她想要去旅行,所以想快速转移话题然后谈谈旅行的安排。
我跟她说:「男生是事业导向的,你知道。但是他的梦想、他的职业,这些话题你没有兴趣。所以恐怕你也很难说你理解他」
她说:「我当时觉得没必要了解这些啊,只要他是爱我的就行了」。
我就问:「你是真的爱他的呢?还是爱他带给你的感觉」。
从心理分析角度,对方在频繁下切的话题,意味着对此「有兴趣」,那么加入话题通常是符合对方需求,甚至未来还会围绕这些需求展开;反过来,对方频繁上堆,你还在那里拼命展开,就有强人所难的味道。
自我评估:你的兴趣点在哪里
有次我收到一封邮件:
你好,我是AAA,现在是汽车行业,智能汽车领域的一名销售,负责一些整车厂的业务,我看到你在知乎上的文章。
我发现我有很多问题都符合你在文中的描述,比如色狼模式、好人模式,我对怎么样变成医生模式和倒追模式还是有很多的不解。
比如我现在遇到的问题:
我只和客户一个部门的一位主管和两位科员有过对接,每次问到一些项目信息,比如项目时间节点,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启动样件项目等问题,对方总是搪塞回答。
我最大的挑战是我缺少更多的信息渠道,我也和客户别的部门的联系人接触过,客户期望我们以技术交流的形式作为拜访形式,这样的沟通次数很少,每次面对客户10多人,我方不能把握对方的情况和需求。
于是我接下来需要通过经常蹲点的形式来接触客户,想法提供其他帮到客户的行为。
蹲点本身高耗低效,如何让这个环节变得有效,但不会让客户反感?如何让我尽快可以帮到客户?
我想向您咨询的问题是,我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希望您能指导一下我的病因,并提供一下方案。
从「上堆和下切」的角度,我们看,这位销售的困扰,是他向客户提问项目信息,得不到回应,例如:
- 项目时间节点
-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启动样件项目
在「项目信息」上,他思维是下切的,想了解更多细节。
反过来看这句话:「客户期望我们以技术交流的形式作为拜访形式,这样的沟通次数很少,每次面对客户10多人,我方不能把握对方的情况和需求」
如果我是销售人员,既然客户期望以技术交流的形式作为拜访,那我可能就要问客户:
- 为什么您们期望这种形式呢
- 贵方都有什么部门的人参加、各个部门他们期望得到的收获是什么
- 当前您们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希望技术交流能够带给你们什么改变
- 此前有过类似的技术交流活动吗,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反馈,有什么做好这样的交流的建议
一啪啦问题可以提出来,好多信息可以了解。
但是在邮件中,你会发现这些部分,都是概括性的,上堆倾向重。例如「想法提供其他帮到客户的行为」,到底做了什么帮到客户的呢?
从这封邮件,你会发现他关注还是围绕自己的项目,而不是真正去了解客户的挑战、期望。
甚至交流能够有10来位客户方人员到场,他还是觉得「人少缺乏信息渠道」。你先从这群人那里获得信息、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支持者啊。
这并不是缺乏信息渠道的问题,而是给你一批人给你机会,他也没那么关注他人的意识,根本用不上。
兴趣点都在如何成交搞定自己项目上了。
如何找到下切口:5W3H模型
下切能力对于分享式对话至关重要,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下切呢?
这里一个基本的框架,是5W3H模型:
- Why(为什么)
- What(是什么)
- Where(在哪里)
- When(什么时候)
- Who(谁)
- How(如何)
- How much/many(多少)
- How often(频率)
小学我们学过诸如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blablala),其实这个框架类似,它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些基本视角,因此具备普适性。
例如,客户提出,可以通过「技术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拜访,那么我们可能下切就是诸如:
- Why:为什么您倾向于这种方式呢?
- What:在技术交流中你们期望包含哪些内容呢?想要解决的问题、了解的信息知识是什么呢?
- Where:技术交流在什么地方?(会议室、生产现场、线上…)
- Who:参与者都有哪些部门的人?他们大致是什么背景?
- When:什么时候进行交流?期望的日程?
- How:期望什么样的方式展开交流?例如是单向的讲座、还是更倾向于讨论互动?是否有产品技术体验动手实验等?
- How much/many:多少人参加、多长时间
- How often:这种交流是否可能做成持续方式?频率多久为宜?
按照这个框架,可以头脑风暴出一大堆问题,产生下切方向的可能性。
形象化下切能力:生动沟通
对于从事专业性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说,可能很多时候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涉及到专业产品技术概念等,客户比较陌生,很难快速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的下切能力,最终要体现在你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跟客户进行沟通,用它现有的经验能够更好理解你想要分享的内容。
这往往涉及到讲故事、比喻、类比等。
以前我在微软的时候,信息安全技术中,有一个CA(certificate authority)的概念,理解起来很麻烦,好多次经销商的销售都跑过来,问我说他们的客户要做这个或者咨询这方面的问题,这到底是干嘛的。
我就跟他们说,我们出门需要身份证吧?身份证是干嘛用的呢,证明你是谁,这就是一种证书。那么,身份证是谁发的呢?公安局。
一个人、一台机器、一个组织在网上,有时候也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那也就要给别人看证书。这些证书是谁来发呢?就是CA。
所以CA是啥呢?你可以理解为网上的公安局,负责发网上身份证的。但是注意,通常,网上这种发证的,不是政府,而是自己公司或者第三方组织。
然后经销商的销售们,通常就是「嗯,这样我就清楚了」。
大概有三次,不同的销售跟我说:「客户跟我说,他们准备搭建那个CA公安局了」。
甚至那时候,微软还有个「IT普通话」项目,尝试把这种生动形象的沟通进行整合集中,系统化的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翻译成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
你要下切具体到跟客户的日常经验、直觉、知识无缝对接,这样才能实现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