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规则掌控的觉醒

承担全局责任,掌控整体规则

承担全局责任,意味着对最终成效负责。

那么,到底什么决定了个人、组织的成效呢?

最重要的是规则。

领导者操控规则;而跟随者,在规则框架内运作。

有很多种类型的规则,例如:

  • 愿景:是关于未来蓝图和奋斗目标的规则
  • 组织模式、工作流程:是企业日常运营的规则
  • 价值观、战略:是资源投放优先级的规则
  • 采购标准:是客户购买决策的规则
  • 法律:是社会运作的规则
  • 心态:是人的心理运作模式的规则,例如正面心态就是遇到事情,心理会更倾向于正面因素

对于规则,一个普遍的迷思是成型的条文、制度。例如很多公司,喜欢写一啪啦的制度,然后就希望员工遵守。

现实是,在人类社会中,真正有效的规则,是存在于人类心理上的。例如哪怕法律条文,如果无人知晓,或者意识到了也视如无物,那条文也就是废纸。

情人节的顿悟

2004年2月14日,我在上海图书馆里看一本书,叫做《如何移动富士山》。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微软公司的面试。

日子记得这么清楚,一方面是正好赶上情人节,另外也是那一天的顿悟。

那时候我已经辞职离开第一家公司五个月,目标是进入微软公司。

尽管互联网革命已经开始,那时微软依旧是第一外企,招聘严格。

我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准备可能到来的面试。而关键性的突破,就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

书里面谈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 Bernieri,进行了一次实验。

他们对于两位面试官,进行了6周的招聘培训。然后,让他们对98人进行面试,每次面试时间为15-20分钟。

然后,对于每一次面试,他们剪辑出前15秒的片断。这些片断显示出求职者进入房间、与面试官握手、坐下的场景,没有其他内容。

另外一群志愿者,会根据这前15秒的面试剪辑,对于面试者进行打分。

这一群人根据前15秒剪辑打分的结果,和两位受训了6周的面试官,在15-20分钟的面试后的结果,在统计上,有强烈的正相关性。

换句话说,前15秒的感觉,通常就是最后的面试结果。后面的各种沟通,貌似对结果没什么大的影响。

人类决策的感性

在前15秒钟,一个人很难说有什么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更多的是依赖于感性。

在加入微软后,有次我参加销售课程,课堂上学到一句话:「People make emotional decisions then looking for relational reasons」。翻译出来大致是「人们基于感性做出决策,然后为决策寻找理性原因」。

例如,如果一个人想买买买,那么接下来就会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合理化这个决策。

第一印象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也是这个原因。人们一旦建立了第一印象,后续就倾向于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感觉。因此,逆转的难度增大了。

整体来说,人类的基本决策结构,是感性决策,理性参与。这样一来,无论是营销还是管理,如果想要有效的影响人,那么就需要强大的影响人的感性的能力。而这是很多人普遍缺乏的。

回到哈佛面试实验,基于这个实验,一个自然的结论就是「面试关键是要搞定第一印象」。然而对于这个结论,我的看法是既赞同又不赞同。

所不赞同的,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事反应出大多数人,难以在沟通中有效改变对方的决策。毕竟面试是15-20分钟,如果一个人有影响能力,应该足够去逆转对方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有20分钟的交流时间,前15秒重不重要,取决于你有没有足够的影响能力,在后期逆转人的决策。

但另一个角度,我得到的一个超级重要的启发是,既然人类是基于感性决策的,那么尽快的影响他的感性认知,拿下关键分,会有更高的概率赢得面试。

目标设定:3分钟搞定面试

既然如此,到底什么是一个搞定面试的合理时间呢?15秒我觉得很难(虽然后来我发现了办法),但是3分钟,在当时我觉得是可以努力的。

这个3分钟的含义,是面试前3分钟,就给面试官强烈的感觉,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合适的候选人。后面可能面试还会继续,但大局已定,只要不出特别的乱子。

这就像足球赛,开场连进两球,基本上锁定胜局。

这个思路,跟大多数人的思路是相反的。人本能的反应是,「哎呀时间不够,如果再多给我一些时间就好了,我就可以说服对方了」,其实可能他们已经用了30分钟到一个小时。

反过来反而更接近真相,如果你只有三分钟还要搞定,这会逼迫你思考,真正本质的是什么?

那么,如果我要3分钟搞定面试,应该怎么做呢?

对过程的掌控

如果把目标设为三分钟搞定面试,第一个关键原则是,我们必须掌控面试的过程。掌控了过程才能掌控结果。

这就像足球赛,顶级的球队,不是因为能够持续化解对方二十次射门,而是他们掌握了控球权,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比赛。

而典型的面试过程,通常是面试官主导,面试官提一个问题,求职者回答一个问题。

所有人都对这个习以为常,但这背后,其实是「跟随者思维」的反应。人们不自觉的,把主导权交给了对方。

问题是,如果主导权在面试官手里,你怎么能够确保,面试进程是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呢?控球权不在手里,忙于应付面试官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非常难的事情。

领导者特质的一个基础,是对规则的敏感和重视。如果你对面试就被对方掌握节奏习以为常,根本没去思考过,你的「规则意识」是有严重缺陷的。

重点不是化解各种面试官问题(射门),而是让控球权在你的手里,推动沟通,按照自己的节奏,影响对方的感觉和判断。

很多聪明人,成就有限。一个关键问题就在这里,他们被规则给框死了,在困难的规则下面各种优化。就像在经典物理学框架下研究近光速物体的运动,再努力也难以突破。

我的面试过程设计

这里一个问题出来了,凭什么对方会按照你的过程规则走呢?

几乎所有面试官,都会有自己的模式。通常一开始会让做自我介绍。

那么如果想要掌控过程,也需要首先契合对方的心理,然后引导到自己的战场上。

最后我的面试流程设计是这样的:

1) 面试官通常会让做自我介绍

2)我进行自我介绍,框架大致如下

我是谁谁谁,从大学就喜欢微软公司(举例)。同时,我也觉得我适合微软,因为我看过微软HR的一篇访谈,谈到微软人的三个素质:聪明、热情、勤奋。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人(举例说明这三个素质)。

3)最后留一个伏笔

5个月前,我离开了前一家公司,准备进入微软……(在这里停顿,安静下来)

那么最后这句话,作为面试官,或者其他人,听到之后,会本能的问什么呢?

通常最大的可能就是 => 那你这几个月都在干嘛

好了,这样基本上,对方就进入了我设定的话题范畴。这就像战争中,把对手引到自己的主场。

显然,主场作战,要比不知道在哪里的客场作战,胜面大很多。

树立规则的4重境界

树立规则是领导者的基本能力。基本来讲,有四个境界:

1)默默付出
2)强加于人
3)心甘情愿
4)润物无声

在第一层境界里,一个人希望通过默默的付出,无条件的给予他人,从而建立关系,让他人选择自己。

在恋爱中,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为「老实人」,容易吃好人卡,「对不起,你是一个好人」。

在第二层境界中,一个人只顾自己,不大考虑他人的感受,强行将自己的想法加于他人。很容易让人感受到骚扰、强迫,这种人很像「色狼」。

从领导力的角度,「好人」可能要比「色狼」更糟糕。因为好人是完全放弃了规则的掌控权,任由对方决定。而色狼尽管是把自己的规则强加于人,至少还是在设定规则。

看领导力有一个非常好的场景,那就是两性关系中,女性对男性的选择。

由于文化和进化的原因,整体来说,女性择偶,往往有意无意定位自己为跟随者的角色,倾向于选择具有领导气质的男性。一种解释是,因为女性需要养育,而养育需要得到资源和安全保障。而在生产力越低下的年代,越只有群体领袖才能提供。这样长期进化,形成了女性择偶的倾向性。

有句话叫做「等玩的差不多了,就找个老实人嫁了」,在这种思想中,对于「老实」,显然是很低的评价。

关键是,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将自己设定为跟随者,而对关系的需求是寻求领导者,那么不能表现出掌控规则素质的人,就没办法满足基本的需求。

反之,很多女性,尤其是心理上不那么健全的,很容易被一些过度自我、品质上糟糕,心理有问题的男人吸引。例如男性我行我素,不在意他人的想法,爆粗口。甚至可能一开始被骚扰很反感,但对方持续施加影响,最后可能还是会接受现状。

这就像诸多企业中,老板挺简单粗暴,自以为是,但还是至少能够让员工做到部分服从。无论多么自以为是的人,有自己的规则并且用自己的规则影响他人,这是领导者基本职能,尽管很难说这些人有多高的领导力。

「好人」完全没法让人服从,而「色狼」至少能做到部分的让人服从。

在第三层境界里,则是让人心甘情愿甚至主动的接受。

而在第四层境界里,则是完全让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直接改写了对方大脑中的规则。这种是从潜意识层面加以影响,不动声色难以察觉。

回到面试设计的案例,「5个月前,我离开了前一家公司,准备进入微软……」,这个伏笔,其实是利用人类心理的两个特征:

1)对缺失信息的好奇心,「那接下来你干嘛了?」
2)对安静的不适应(如果两个人对话突然安静下来,那么会本能的填补空白)

自然的引导对方问出了下一个问题。

这是完全在潜意识层面的引导,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过程运作规则」已经被改变了。例如本来可能是问一系列的问题,现在已经变成过程被对方主导。而看上去,貌似还是面试官在问问题在掌控节奏。

过程规则与结果规则

在2.14日那天,基于「要在3分钟内搞定面试」这个顿悟,我把应对面试的流程,重新在头脑中进行了反复演练。最终,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觉得只要有面试机会,就可以搞定。

没过两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在2.20日,面试来到了。

走进了梦想的公司,通过了前面的几轮面试,进入了直属经理轮。

事情按照预定的设计发展,不到5分钟,经理蹭的一下站起来,跟我说「你跟我到外面等一下」,我知道最关键的一轮通过了。

回顾前面的面试设计,其实包含了对两种规则的影响:过程规则与结果规则。

过程规则已经谈过了,所谓结果规则,在这个面试场景中,「候选人的标准」就是一个结果规则,它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从这个角度,「因为我看过微软HR的一篇访谈,谈到微软人的三个素质:聪明、热情、勤奋」是在影响对方的结果规则。如果面试官接受了这个设定,而三点又本身是做了充分的准备,那么事情就容易了。

既能把控过程规则,又能把控结果规则,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对人的影响力,这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另外,规则这件事情,只有最终能够落实到人的头脑中,以及行为中,才是真正有效的。

例如哪怕是国家法律,如果民众没有遵守的意识,那依然是一纸空文。

低情商领导常见的表现,就是迷信条文制度。例如觉得出个规章制度,那么大家就应该遵守了。

真正的树立规则,是要像软件一样,安装到人的头脑之中,从而改变人的运作。因此树立规则的战斗,核心的战场是人的心理,是攻心之战。

对无形规则的敏感度

要有效的操控规则,首先就需要对规则敏感,能够识别体系中运作的规则。

然而,很多时候,真正影响我们的规则,并没有成文的条款,仅仅存在于心理层面。往往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些规则是如何塑造个人、群体的。

例如面试,大多数人面试的时候,本能的是面试官问一个问题,自己就回答一个问题。

他们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个设定,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因此要成为领导者,你首先要有掌控规则的意识觉醒。这个觉醒,首先从对规则的敏感度开始,去关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无形规则。

案例:面试中的规则控制

我以前做求职培训,意识到「掌控规则」的问题,就设计了一套面试流程,这套流程分为3个步骤。

当时有一个学员,来自于上海一家不知名的二本院校。在参加培训后,按照这套流程,他拿到了各种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最后进入了耐克实习。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非常简单,两句话:

我是AAA,来自BBB学校,我的Excel做的又快又好。看到您们的实习招聘,要用Excel做报表,这是我做的一些报表样例。

然后他立马递上几张Excel报表的打印版,看上去就很专业。

2)演示Excel技能

通常这时候,面试官看到报表,都是眼睛一亮。然后他立即说,「我还会用Excel设计全自动的工具,一遍输入数据一边可以实时更新报表。我电脑带来了,可以演示一下吗?」

面试官都说好。

然后他就打开电脑,开始演示做的工具。一遍输入数据的时候,屏幕上的饼图就实时更新,高度的自动化,看上去很酷。

这时候面试官一般就震惊了。

3)反向筛选

演示完毕,要对面试官进行反向筛选。要提对雇主的要求,例如说:

我是希望能够在公司里有做数据分析的机会,这样可以训练自己的能力;另外,也希望团队的环境简单,同事友好而不是勾心斗角,不知道您们这里是不是这样。如果太复杂,我想就不大适合我了。

大多数求职者,都是本能的表达对雇主的兴趣。然而这里,我们却是反向来筛选雇主。一下子档次感就出来了。当然,前面两步的价值塑造,是基础。

这时候面试官通常就反过来,跟他说我们这里环境挺友好的呀之类,开始争取起他了。

人类有犯贱心理,别人主动贴上来就觉得低价值,反过来自己争取,就觉得价值高。

基于这套流程,他通常10分钟就搞定面试,而且不会有诸如「你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呀」之类的面试问题,一套流程打天下,简单轻松。

改变规则 vs 规则下的优化

在前面的面试设计中,求职者和面试官,角色换过来了。

求职者实际上,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掌控了话题。而面试官,不知不觉的接受了这个设定。

从求职的角度,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掌控了面试的节奏,简单的能够获得高质量实习机会,而且无需应付各种意外的问题。

就像踢球一样,节奏控制住了,结果理想,过程愉快,省事高效。

反过来,大多数人找工作,可能会被动的去准备各种面试问题,背面经。但几乎没有人跳出「面试官提问自己回答」这个框框。

其实这也跟教育关系密切。教育体系通常培养的都是跟随者,习惯于遵循规则。

对于跟随者而言,要提高绩效,就在规则框架下努力。例如别人考一个证,自己就考两个。

然而真正革命性、创造性的突破,往往是打破规则的结果。

所谓创新,含义本身就包含了颠覆规则。

  • 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物理学中质量恒定的规则,发现了相对论
  • 亨利福特不是研究如何驯马,而是发明了汽车
  • 乔布斯不是改良诺基亚的手机,而是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运作模式
  • 秦始皇统一六国,不是继续采用分封制,而是实行了郡县制

我们看历史上书,留下名字的伟人。很大一批,是在规则上有革新,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的人。无论是思想家、政治家还是科学家。

成功学教导人们,努力就能成功。其实「努力就能成功」,本身就是在尝试给人们树立规则。

如果你的头脑,接受了这条规则,那么很不幸,恐怕你的成长很有限。

从人类历史来看,「吃透规则掌控规则革新规则」的,往往更可能是大赢家。

案例:定价权的掌控意识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有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是不是有定价权。

有定价权的企业,利润容易有保障。例如原材料涨价了,企业可以直接涨价,把成本转移给消费者,甚至还可能提高利润率。

反过来,没有定价权的企业,往往就很苦逼。可能亏本还得继续干。

巴菲特之所以很重视这一点,据说跟他早年的教训有关。

巴菲特的早年,曾经买过一个纺织厂。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缺乏竞争力,勉强生存。

当时出了一项新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纺织效率。有很多厂商开始采用这项新技术。

然后巴菲特听到之后,说天呐,我们要把纺织厂关门了。

因为纺织行业是高度市场竞争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没有定价权。那么,哪怕上了新技术,价格战依然会持续,最终技术带来的效率变革,并不能让企业有利润,只是让消费者有实惠。

以前巴菲特开着厂勉强维持,是要考虑工人就业。现在有了新技术,投资新技术还是不能赚钱,不投资又没有竞争力,那就只能把工厂关闭或者卖掉了。

巴菲特这条定价权标准,其实看的是企业是否在市场上,有掌控规则的能力。有掌控价格规则能力的企业,往往是行业的领导者。

从跟随者到创造者

我离开微软是2006年6月,半年之后,我得到了保时捷培训项目的机会,从此进入了职业培训行业。

2007年的一天,我出差到一家保时捷中心。当时屏幕上,在播放保时捷创始人,保时捷·费迪南德的一句话,说: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发现我梦想的汽车,所以我决定自己制造。

当时听到这句话,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透彻的的理解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要实现我的目标,从自我的角度,我应该彻底转型,成为领导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局限于跟随者。

2004年,我还在微软公司。

当时有一个员工会议,会上几个同事问一位大老板,说「公司给我们什么样的职业规划?」问得大老板难以招架。

我有同事忍不住,跳出来说:「我觉得大家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应该说,我准备往什么方向发展,希望公司提供怎样的支持。」

前者,希望公司给自己设定职业发展的规则。是典型的跟随者思维的体现。

而后者,是自己设定发展规则,然后寻求资源去实现。自己领导自己的人生。

那时候尽管互联网在兴起,微软在中国还是第一外企,招聘员工标准是「前1%的聪明人」,关注员工的主动性,门槛很高,员工素质一流。然而就是这样,员工依然是跟随者思维浓厚。更普遍情况,可想而知。

后来我考虑离开微软,在教育培训领域寻求发展,那时候我找工作有两条路线:

  • 寻找教育培训机构(基于我的目标,我想做的)
  • 寻找IT公司(基于我的经验,更匹配的)

那时候我跟一些猎头聊,他们普遍都推荐我第二条路。为什么呢,你看啊,普遍的职业路径都是这样的。你在微软做几年,有什么经验,下一步适合做什么。别的,你的简历不过关,而且把你以前的经验都浪费了。

本质上,都是找到成熟的规则,在规则下面运作职业生涯。

然后我寻找教育培训呢,聊了几家,发现那些机构,其实都做的水平一般甚至很低,远远不符合我对教育培训的期望。于是我就继续寻找,后来就正好得到了保时捷的机会。

当时听到这句话,感觉是醍醐灌顶。发现我以前寻找工作,思维还是先找到一个现有的路径、模式,加入他们或者从他们那里学习。

但如果我的梦想中的教育,本身不存在呢?好像就没路可走了,就停止了。这还是跟随者思维的体现。

但是就像费迪南德说的,没有,那就自己动手干呗。

在那一个时间点,我走上了有意识的成为创造者的道路。

同时我反思,为什么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大多数人,都是跟随者思路浓厚呢?是先天的吗?

教育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是培养跟随者的。例如从小,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要听话」。听话就是守规则,只有对跟随者的教育,才会把这个当成最重要的点。

那么,自己如何成为领导者、创造者呢?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有效的培养领导者、创造者呢?一个基本的动作,就是开始从觉察规则、改变规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