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一个中心两个倒追

一个中心:赢得人心

领导力的核心问题,是人心问题。

低情商领导驱使人力,高情商领导赢得人心。

  • 政治上:得人心者得天下
  • 业务上:得人心者得市场
  • 管理上:得人心者得团队
  • 招聘上:得人心者得人才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赢得人心了呢?

最基本的标准,是看你是否对目标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吸引,让他们倒追你。

让人倒追:赢得人心的判断标准

2006年,我离开微软,准备寻求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发展。

2007年1月8日,我拿到了保时捷的培训项目机会,进入了职业培训行业。

2007年1月9日,在MacWorld上,乔布斯发布了初代iPhone,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2007年到2008年,我帮助保时捷培训中国区的经销商。在两年的时间里,我拜访了中国的所有保时捷中心,除了培训,也帮助保时捷中心改进服务流程。

那正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两年,客户对这家传奇品牌充满了热情,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段经历,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摩、研究这家公司。

我的一个感悟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公司,是在追求客户。而少数的顶尖品牌,他们做到了让客户倒追。

也就在iPhone发布会后,乔布斯再度封神,苹果成为人心所向,一路走上万亿美金公司之路。

这两家公司,成为了研究「让人倒追」的样本。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苹果和保时捷,有很多相似之处。事实上,乔布斯也把保时捷,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

两个倒追

今天的企业,在两个市场上,面临激励的竞争:

  • 业务市场
  • 人才市场

大多数领导者,关注业务市场,胜于关注人才市场。然而,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度,远远胜于业务市场。

在业务上,你仅仅是跟同行业的对手竞争;而在人才上,竞争是跨行业的。

就像你想要去学校招新人,那腾讯、阿里这样的公司,其实也是你的竞争对手。

上个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在被问到,谁是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时,比尔盖茨说是像高盛、摩根斯坦利这样的投资银行。因为当时,顶尖投行是优秀学生的一个热门选择。

缺乏行业限制,意味着更可能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

过去十年,中国相对优秀毕业生去向,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就已经占据了很大比重。人就那么多,这两个行业占据了大头,其它行业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也就少了蛋糕。

因此,作为领导者,需要能够建立在两个市场上的优势,落实到「两个倒追」。

  • 业务市场:让客户倒追你
  • 人才市场:让人才倒追你

评估人才吸引力:5M模型

如何让一流人才倒追你呢?

我有个5M模型。

概要的说,人们在工作中,追求5个方面的内容:

  • Make money(赚钱)
  • Make meaning(有意义)
  • Make fun(有趣)
  • Make friends(高质量的关系)
  • Make breakthrough(突破性成长)

大多数领导者、组织,在这5个方面,往往都很平庸。

如果想要具备强烈的人才吸引力,那么,至少需要在1个方面,做到卓越。

这就像做产品,有一个非常强的卖点,才容易形成爆品。

例如虽然工作很枯燥无趣,但是给人一百万一年,很多人也二话不说就干了。

再比如以前的阿波罗登月,虽然待遇不高,但是能够吸引一流的工程师,因为有趣、有意义。肯尼迪总统说「在60年代把人类送上月球」,一直到今天听起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而且,往往一流的人才,能够强烈吸引他们的,是金钱之外的因素。例如工作的乐趣和意义,自身的成长。

你和你的组织,在这5个方面,有什么做的出类拔萃的吗?

评估客户吸引力:价值-价格九宫格

如何让客户倒追你呢?

基础在于,登上高价值区域。

我们把价格分为高中低三档,价值分为高中低三档,就会产生一个九宫格:

在左下角,「低价格-低价值」区域,是典型的大路货。

而对于苹果、保时捷这样的高端品牌,他们的营销,要确保在客户心目中的定位,是在上面三个。也就是无论价格如何,都要保持客户心目中的高价值感。

例如苹果的iPhone,在手机里是在高价值-高价格区间。

而在iPad刚出来的时候,非常惊艳,但价格却很低,属于高价值-低价格。甚至连华强北的攒机商,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因为他们如果来攒机,攒出来的价格都要高于iPad的售价,而iPad的价值要高很多。

这样一来,苹果在平板市场上,就有效的阻止了竞争对手的进入。

要保持品牌的高端,就不能做让用户感觉低价值感的产品,哪怕是免费的。

就像保时捷,如果要送客户礼物,哪怕是免费的,也不能随便糊弄。因为即使免费,依然是代表着保时捷的品质。

当然,企业还是可以提供低价格甚至免费的,关键是同样,要让用户有高度的价值感。

聚焦与穿透

倒追思维的落实,会导致一个自然的现象,那就是聚焦与穿透。

苹果和保时捷公司,有着少而精的产品线。

在iPhone发布的时候,去逛手机柜台。几乎所有的品牌,柜台上都密密麻麻,摆着很多款,简直让人看得头晕眼花。而苹果,只有一款,静静的摆在柜台上,有种杀气。

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当时苹果电脑有很多产品。例如针对企业用户的,就有各种型号。乔布斯先对产品线做了大手术,砍掉绝大多数电脑型号。

在《乔布斯传》中说:

几个星期过去了,乔布斯终于受够了。

「停!」他在一次大型产品战略会议上喊道,「这真是疯了。」他抓起记号笔,走向白板,在上面画了一根横线一根竖线,做成一个方形四格表。「这是我们需要的,」他继续说。

在两列的顶端,他写上「消费级」和「专业级」。在两行的标题处,他写上「台式」和「便携」。他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做四个伟大的产品,每格一个。「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席勒回忆说。在9月的董事会上,乔布斯介绍这个计划时,现场同样鸦雀无声。

一开始董事会并不接受。他们告诉乔布斯这是在冒险。「我能成功。」他回答。董事会从来都没有投票赞成过这个新战略。但乔布斯说了算,他就往前冲了。

结果,苹果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突然高度集中在四个领域。专业级台式电脑,他们开发出了 Power Macintosh G3;专业级便携电脑,开发出了 PowerBook G3;消费级台式电脑,后来发展成了iMac;消费级便携电脑,就是后来的iBook。

关于苹果,段永平说:

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a.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b.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c.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

保时捷在上个世纪,基本上就是911产品线打天下。直到世纪之交的卡宴,把保时捷推向了一个新的市场。卡宴成功后,再到4门跑车。

「少而精」这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要打造精品,就必然要聚焦,不能铺开大摊子,平均用力。什么都想做好,最后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因为聚焦,所以最终才能打造出有穿透力的产品,直击客户的内心世界,引发口碑传播。

这种「聚焦与穿透」,从关系、销售和产品的角度,也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好人,老是想着满足客户的这个要求、那个要求。结果就是,功能加了不少,免费服务做了很多,然而精力分散,啥都没做到「穿透效应」,结果啥都没搞定。

中端陷阱:功能臃肿与踩踏效应

有次我跟一家公司的合伙人聊天,他们公司做针对企业的培训。

我听了一下他们的产品和定价,说觉得这样有点低。后来产品负责人也跑过来问我,说徐老师这个是怎么理解。

我就跟他们画了一下九宫格,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的产品,在哪一个区位」。

产品负责人想了想说,老板怎么想我不清楚,我自己的感觉是,应该是在「中价格-中价值」区域。

好啦,这就有问题啦。

通常来讲,很多公司起步,一个基本心态就是「卖便宜」才有人买,往往从低价格起步。起步之后,自然的想法是要提升价格,为了提升价格也会去考虑提高产品价值。

但大多数人,本能的不会去想要做行业的顶尖产品和服务,占据「高价格-高价值」区间。又要往上走,这样一来,最普遍的就是会有意无意,进入「中价格-中价值」区域。

然而这个区域,却是最尴尬的。因为价值感普通,难以吸引到高质量的客户群体,竞争又激烈,缺乏定价权,因此缺乏利润空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更好的卖产品。企业往往有种本能,就是既然价值不高,那就再多加几个功能,多送几个服务嘛,不就更有价值了嘛。

例如这家培训公司,他们卖给企业老板的课程,同时要送5个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啊等等,一啪啦的东西。

这种「卖一个,送很多」的营销策略,本质上往往是低端的,色狼和好人思维的投射。

大家如果关注顶尖品牌,通常他们是会不给用户那种「买一送n」的营销的。这容易导致产品的廉价感,很容易给客户感觉,企业是在追求他们,严重损害企业的价值感。高端品牌,应该是让客户感觉至少是平等,而且在某些方面要高出客户的感觉。

那么,既然加了几个功能,送了几个服务,那么功能总要有人来研发把,服务总要有人来交付把。现有的人不够啊,怎么办呢,招人把。于是团队就膨胀了。

然而,产品功能多、附加服务多,这样的后果就是,可能啥都没干好,大家还都非常忙。例如管理层,忙着应付铺开的摊子已经不可开交了。

看上去一堆功能、一堆服务,没啥惊艳能打动客户的。

免费的、附加的功能和服务客户要不要呢,很多时候也就要了。但也没啥影响。

而且,向客户提供的功能越多、服务越多,从营销层面,单纯的让客户理解这些东西,就挺困难。同样是缺乏聚焦的问题。

例如现在很多产品,功能特性一大堆,企业营销也缺乏重点,就一啪啦把产品特性全堆上去给客户看。客户一看就头疼,看不懂。那怎么办呢,咱们讨论点容易理解的把,你们价格怎么样啊?还可以送什么服务啊?

好啦,领导、业务和企业一听,客户问我们要服务啦,又开始铺摊子。

而因为难以面面俱到,往往这些新功能、附加服务的质量并不高,不能给客户高度的价值感。于是,这又反过来坐实了在客户心目中的中低端形象。

敢想与敢做

分享了九宫格概念之后,产品负责人问我:如果要进入高价值-高价格象限,该怎么做呢?

我说,基本思路是,先把现有的产品,价格x2,你看看应该怎么设计产品和做销售。

例如,他们有面向一线员工的公开课,定价4000/人左右。那么,如果把这个变成8000、10000呢?

我这样说,人本能的反应就是「不行啊,你觉得我们定个5000块怎么样」。

我说不行,必须是8000+。

然后对方回答,那我们可以做面向老板的课程,一万块还是便宜的。

你看,他本能的就是在考虑「便宜」,而不是「价值」。

问题是,老板课程和一线员工课程,都不在一个产品品类里面啊。所谓的高端,是在同一类别的比较。

所以我说:「必须在原有产品类别上提价」。

他们会本能的觉得「那不可能」,这就对了。就是要让你先定价,定到一个高端的、你觉得不可能的价格,进入高价值-高价格区位。

这个目标定得高,那么他们的过程质量、体系质量就必须要重新重建了。例如现有的产品概念、销售模式可能都跑不通了,那就逼迫他们跳出现有的思维限制。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果你都不敢想,那么又怎么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呢?

大多数销售、领导和企业,遇到客户抗拒犹豫,本能的就想着「如何降价卖出去」。却很少有人会想「如何把价格提高一倍卖出去」,其实可能后者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价值-价格九宫表

我们把价值-价格九宫格,做成表格的形式,就产生了非常实用的工具:价值-价格九宫表。

低价格 中价格 高价格
高价值
中价值
低价值

这张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定位一家组织、一个人的价值。

注意,这里的「价格」,可以取广义的含义,也就是对方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诸如金钱、精力、承担的风险等。这样我们这张表,可以用于各种领域,而非局限于严格意义上需要付费的商业交易场景。

例如我以前微软的第一任经理,情商很高影响力强。如果分析他对团队成员的价值,部分的可以归纳如下:

低价格 中价格 高价格
高价值 1)分享关于高效工作、个人成长的思维方式、知识和工具,让团队成员既有见识层次上的升级,又有工作效能上的突破。 2)能够清晰明确的指出部门工作指标、关系与优先级,让员工明确工作重点方向。 3)善于看到员工工作的闪光点 ,正面激励与支持,让员工觉得很受重视和鼓舞,充满斗志。 4)善于拒绝其他部门的不合理要求,减轻员工负担。 5)关心员工的需求,有高度的服务心态,会主动询问和响应员工需求。 1)针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高质量的辅导,帮助员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指导员工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案,并监督贯穿落实。不仅仅帮助员工解决眼前的工作问题,并发展出永久性的能力。 2)自身就是高标准工作的模范,在日常工作中自然而然提供了充分的正面案例,是员工非常好的学习榜样。 3)善于争取到资源,帮助员工完成工作、获得利益。例如在他的部门,员工有更多的升值加薪机会、正面曝光机会。 具备长远的战略性眼光,能够为员工提供战略性项目机会、发展机会和咨询辅导。让想要承担更大责任挑战自我的员工,有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这需要员工自身的高度额外投入,来把机会变成现实。
中价值
低价值

而他对于他的上级领导,也有高度的价值。

低价格 中价格 高价格
高价值 1)清晰明确对自己部门的核心绩效要求,带领部门持续创造出高绩效,不仅仅实现自身部门的绩效任务,还能帮助上扛下关键的绩效压力,实现绩效领先。让他的老板,能够得到老板的老板以及更上层领导,在基本绩效上的高度认同。 2)具备战略性眼光,对公司、行业未来发展有洞察力。能够阅读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关注点,预判发展方向,并结合到工作中。对自己的上级具备高度的战略性咨询价值。 3)善于把工作链接到对公司的业务、管理价值。甚至能帮助上级,更好的展示工作价值所在,提高上级的价值感和影响力。 因为战略眼光,能够提前布局部门工作,基于公司未来方向展开实践探索,并做出成果,在公司内部实现全球领先。当公司正式启动变革之后,他已经有了实践经验和可见成果。因此成为领先的创新实践典范,反过来给自己的领导、领导的领导,甚至更高层次的领导提供了参考和学习榜样。 而且这种战略性的绩效,也直接给他的领导带来成果。例如因为他做出的项目成果,他的上级因为「中国区在全球的领先实践」,也获得了战略性绩效上的高度认同。 他能帮助他的老板,甚至老板的老板等,既有荣誉的光彩,又有实效的收获。 给他投入资源,他会产生超出期望的高价值。
中价值
低价值

两个倒追:对情商的高要求

要实现两个倒追,对情商就提出了高要求。

例如无论是吸引人才、还是吸引客户,往往都需要对人的心理的高度把握。

那么,要成为高情商领导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核心素质呢?